前 言
《温岭孔子后裔》以“圣祖孔子、温岭孔裔、历史遗迹、族祖交往、续修家谱、纪念孔子、弘扬儒学、当代贤士”八个方面来记述。关于“温岭孔裔”原先只知道是一位支祖,现通过考证有三位支祖,有45代孔延集、48代孔端廉、49代孔彦邦。三位支祖都有着显赫的地位,出身名门世家,有孔克宽唐宣宗大中元年宰相,以及有许多尚书、左正言、太常博士、进士、大理寺丞等。在后裔业绩中最突出的是直隶大名府知府55代孔克庸,在抗倭战斗中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直至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在“历史遗迹”中有着传家珍世之宝——孔子铜象,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族人敬之如神,江绾孔裔与“族祖交往”频繁,除明代四次交往有记载外,当代就分别与曲阜四次交往,与衢州三次交往,亲密无间,加深了族谊友情。“续修家谱”不管历史如何变迁动荡,始终如一,辈序统一,清晰明了,无有哪姓可与《孔子世家谱》伦比,它是一部历史宝典,是一朵灿烂的文化玫瑰。“纪念孔子”江绾孔裔开全国之先河,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温岭市纪念孔子联谊会,且规格高、影响大、作用好,既加强了族系之间的团结,又增进了广大纪孔者的友谊。“弘扬儒学”活动频繁,出版了《儒学探求》、《儒学再探》,刊出了《孔学简讯》,受到读者和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学会被评为先进社团,奖锦旗一面,授铜牌一块。“当代贤士”,有的在军旅中屡立战功,为加强国防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有的在经济建设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平凡的日子里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有的在教育战线上倾注心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有用人才;有的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等等,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加快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总之,《温岭孔子后裔》基本证实,反映了孔子后裔的来历、经过、活动等状况。
作 者
目 录
第一章 圣祖孔子
第一节 孔子先世
第二节 孔子生平
第三节 历代尊崇
孔子先世封谥
孔子封谥
孔子夫人封谥
孔子嫡孙封号
第四节 孔庙
第五节 孔府
第六节 孔林
第七节 孔末事件
第八节 中兴祖
第九节 二十派
第二章 温岭孔裔
第一节 温岭
第二节 江绾
第三节 三位支祖
孔延集
孔端廉
孔彦邦
第四节 三位支祖地位
第五节 后裔业绩
孔端廉后代
孔彦邦后代
孔延集后代
望云堂序赞克庸
墓志铭颂后裔
第六节 宗亲关联
三支后裔相互关联
与衢州关联
与福建莆田关联
与江西临江关联
与盘安、永康、金华关联
与平阳关联
与慈溪、桐乡关联
第七节 分布状况
分布地点及人口
分布时间
分布特点
第三章 历史遗迹
第一节 孔子铜像
第二节 江绾孔庙
第三节 温岭孔庙
温岭孔庙图
第四节 望云堂 鲁青轩
第五节 延集、克庸墓
第六节 家谱序中诗赋
第七节 优待
褒崇圣裔箚付
孔氏宗长箚付
曲阜优遇
衢州特权
江绾孔子后裔优待
第四章 族祖交往
第一节 明代四次去曲阜
第二节 当代四次与曲阜交往
第三节 当代三次与衢州交往
第五章 续修家谱
第一节 原谱序文(选录)
孔希学序
孔克庸序
谢 铎序
孔传曾序
孔继成序
第二节 族谱条例
第三节 训条
第四节 纂修孔氏家谱十节
第五节 孔氏行辈
第六节 姓孔源由
第七节 民国修谱情况
第八节 当代修谱机构
第九节 江绾孔氏原先谱况
第十节 江绾续修孔氏家谱概况
第十一节 代数相距状况
第十二节 修谱中的收获
第六章 纪念孔子
第一节 历代帝王祭孔
第二节 古时祭孔礼品、排场
第三节 当代成立纪念孔子联谊会
第四节 温岭市纪念孔子联谊会批文
第五节 温岭市纪念孔子联谊会章程
第六节 领导讲话
第七节 贺信、贺电
第八节 联谊会成员名单
第七章 弘扬儒学
第一节 成立学会
第二节 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召开儒学学术研讨会
学术研讨会照片二幅
参加中国孔庙会议
征订《孔子研究》
第三节 参加儒学学术交流会
第四节 出版《儒学探求》、《儒学再探》
第五节 刊出《孔学简讯》
第八章 当代贤士
孔庆喜
孔庆杰
孔繁亿
孔宪寿
孔繁荣
孔庆军
孔宪涛
孔贤芬
孔繁都
孔庆标
孔庆维
小塘村
温 岭 孔 子 后 裔
第一章 圣祖孔子
温岭孔姓在全国《孔子世家谱》中与孔子一线贯通,是名副其实正宗的孔子后裔。
第一节 孔子先世
江绾孔子后裔家谱记载,自叔梁纥,上溯至黄帝尚有47代。
47代黄帝──46代少昊(名挚玄嚣也)──45代蟜极──44代帝喾(姓姬名喾)──43代契──42代昭明──41代相土──40代昌若──39代曹圉──38代冥子──37代振子──36代微子──35代报丁──34代报乙──33代报丙──32代主壬──31代主癸──30代天乙──29代太丁──28代太甲──27代太庚──26代小甲(雍巳、大戊)──25代仲丁(外壬、河亶甲)──24代祖乙──23代祖辛(沃甲)──22代祖丁──21代汤甲(盘庚、小辛、小乙)──20代武丁──19代祖庚(祖甲)──18代廪辛(庚丁)──17代武乙──16代太丁──15代帝乙──14代微子启(周封于宋以奉汤祀卒立弟仲衍为宋公)微仲衍(兄纣、子宋公稽、孙丁公申)──13代宋公稽──12代丁公申──11代泯公共──10代弗父何──9代宋父周──8代世子胜──7代正考父──6代孔父嘉──5代木金父(因父号孔父子、孙氏之)──4代祈父──3代防叔(避宋华督大夫之难奔鲁为大夫因家于鲁)──2代伯夏──1代叔梁纥
第二节 孔子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世界文化巨人。
孔子三岁丧父,十有五而志于学,中年聚徒讲学,五十岁前后入仕,曾任鲁国中都宰、司空,官至大司寇,治国有方,但看不惯礼崩乐坏的现实,辞官周游列国。栖栖遑遑,席不暇暖,到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一直没有找到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晚年回归鲁国潜心整理古代文献,七十三岁时赍志而终。
孔子出身微贱,生逢乱世,但他不甘沉沦,以济世化民为已任,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为目标,主张仁政德治,提倡礼义忠恕、诚信恭敬,努力创造“刑仁讲让”的小康社会。壮志难酬,兴学设教,对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总结整理,融会贯通,锻造出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
孔子的思想一直是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道德意识、精神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准则,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为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节 历代尊崇
孔子先世封谥 1008年(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追封孔子父为“齐国公”,其母为“齐国公太夫人”。在阙里孔庙大成殿后建祠专祀。1331年(至顺二年)元文宗改封孔子父为“启圣王”,母为“启圣王太夫人”。1723年(雍正元年),清世宗追封孔子五世祖木金父为肇圣王,四世祖祈父为裕圣王,三世祖防叔为贻圣王,二世祖伯夏为昌圣王。
孔子封谥(江绾孔子后裔家谱记载)
封 谥 号
|
封 谥 年 代
|
褒成宣尼公
|
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
|
褒尊候
|
东汉和帝永元四年(76年)
|
文圣尼父
|
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年)
|
邹国公
|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
|
先师尼父
|
隋开皇元年(581年)
|
先师
|
唐武德七年(624年)
|
先圣
|
唐贞观二年(628年)
|
宣父
|
唐贞观十一年(637年)
|
太师
|
唐乾封元年(666年)
|
隆道公
|
周天授元年(690年)
|
文宣王
|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
|
玄圣文宣王
|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
至圣文宣王
|
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
大成至圣文宣王
|
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
|
至圣先师
|
明嘉靖九年(1530年)
|
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
清顺治二年(1645年)
|
至圣先师
|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
|
大成至圣先师
|
民国3年(1914年)
|
孔子夫人封谥 1008年(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追封孔子夫人为“郓国夫人”,1332年(至顺三年)元文宗追封其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其后孔子改称“至圣先师”,她也改称“至圣先师夫人”。
孔子嫡孙封号 列表如下:
代 别
|
名
|
字
|
封 号
|
袭 封 年 代
|
2
|
鲤
|
伯鱼
|
|
|
3
|
伋
|
子思
|
|
|
4
|
白
|
子上
|
|
|
5
|
裘
|
子家
|
|
|
6
|
箕
|
子京
|
|
|
7
|
穿
|
子高
|
|
|
8
|
谦
|
子顺
|
|
|
9
|
藤
|
子襄
|
奉祀君
|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
|
10
|
忠
|
子贞
|
|
|
11
|
武
|
子威
|
|
|
12
|
|
延年
|
|
|
13
|
霸
|
次儒
|
褒成侯
|
汉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
|
14
|
福
|
|
殷绍嘉侯
|
汉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
|
15
|
房
|
|
褒成侯
|
汉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
|
16
|
均
|
长平
|
褒成侯
|
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
|
17
|
志
|
|
褒成侯
|
汉建武十四年(38年)
|
18
|
损
|
君益
|
褒成侯
|
汉永平十五年(72年)
|
|
|
|
褒亭侯
|
汉永元四年(92年)
|
19
|
曜
|
君曜
|
褒亭侯
|
汉延光三年(124年)
|
20
|
完
|
|
褒亭侯
|
汉建宁二年(169年)
|
21
|
羡
|
子余
|
宗圣侯
|
魏黄初二年 (221年)
|
22
|
震
|
伯起
|
奉圣亭侯
|
西晋泰始三年 (267年)
|
23
|
嶷
|
成功
|
奉圣亭侯
|
东晋太宁三年 (325年)
|
24
|
抚
|
|
奉圣亭侯
|
|
25
|
懿
|
|
奉圣亭侯
|
|
26
|
鲜
|
隐之
|
崇圣亭侯
|
南朝宋元嘉十九年 (442年)
|
27
|
乘
|
敬山
|
崇圣大夫
|
北魏延兴三年 (473年)
|
28
|
灵珍
|
|
崇圣侯
|
北魏太和十九年 (495年)
|
29
|
文泰
|
|
崇圣侯
|
|
30
|
渠
|
|
崇圣侯
|
|
31
|
长孙
|
|
恭圣侯
|
北齐天保元年 (550年)
|
32
|
嗣惁
|
|
绍圣侯
|
隋大业四年 (608年)
|
33
|
德伦
|
|
褒圣侯
|
唐武德九年 (626年)
|
34
|
崇基
|
|
褒圣侯
|
周证圣元年 (695年)
|
35
|
遂之
|
藏晖
|
褒圣侯
|
唐开元五年 (717年)
|
|
|
|
文宣公
|
唐开元二十七年 (739年)
|
36
|
萱
|
|
文宣公
|
唐上元二年 (761年)
|
37
|
齐卿
|
|
文宣公
|
唐建中三年 (782年)
|
38
|
惟眰
|
|
文宣公
|
唐元和十三年 (818年)
|
39
|
策
|
|
文宣公
|
唐会昌二年 (842年)
|
40
|
振
|
国文
|
文宣公
|
唐咸通四年 (863年)
|
41
|
昭俭
|
|
文宣公
|
|
42
|
光嗣
|
|
|
|
43
|
仁玉
|
温如
|
文宣公
|
后唐长兴三年 (932年)
|
44
|
宣
|
不疑
|
文宣公
|
宋太平兴国三年 (978年)
|
45
|
延世
|
茂先
|
文宣公
|
宋至道三年 (997年)
|
46
|
圣佑
|
|
文宣公
|
宋天僖五年 (1021年)
|
|
宗愿
|
子庄
|
文宣公
|
宋宝元二年 (1039年)
|
|
|
|
衍圣公
|
宋至和二年 (1055年)
|
47
|
若蒙
|
公明
|
衍圣公
|
宋熙宁元年 (1068年)
|
|
|
|
奉圣公
|
宋元祐元年 (1086年)
|
|
若虚
|
公实
|
奉圣公
|
宋元符元年 (1098年)
|
48
|
端友
|
子交
|
衍圣公
|
宋崇宁三年 (1104年)
|
49
|
璠
|
文老
|
衍圣公
|
金天眷三年 (1140年)
|
50
|
拯
|
元济
|
衍圣公
|
金皇统二年 (1142年)
|
|
摠
|
元会
|
衍圣公
|
金大定三年 (1163年)
|
51
|
元措
|
梦得
|
衍圣公
|
金明昌二年 (1191年)
|
|
|
|
衍圣公
|
蒙古太宗五年 (1233年)重立
|
|
元用
|
|
衍圣公
|
南宋宝庆元年 (1225年)
|
52
|
之全
|
|
衍圣公
|
南宋宝庆二年 (1226年)
|
53
|
浈
|
昭度
|
衍圣公
|
蒙古宪宗元年 (1251年)
|
|
治
|
世安
|
衍圣公
|
元元贞元年 (1295年)
|
54
|
思诚
|
|
衍圣公
|
|
|
思晦
|
明道
|
衍圣公
|
元延祐三年 (1316年)
|
55
|
克坚
|
璟夫
|
衍圣公
|
元至元六年 (1340年)
|
56
|
希学
|
士行
|
衍圣公
|
元至正十五年 (1355年)
|
57
|
讷
|
言伯
|
衍圣公
|
明洪武十七年 (1384年)
|
58
|
公鉴
|
昭文
|
衍圣公
|
明建文二年 (1400年)
|
59
|
彦缙
|
朝绅
|
衍圣公
|
明永乐八年 (1410年)
|
60
|
承庆
|
永祚
|
衍圣公
|
早卒,明景泰年间追爵
|
61
|
宏绪
|
以敬
|
衍圣公
|
明京泰六年 (1455年)
|
|
宏泰
|
以和
|
衍圣公
|
明成化五年 (1469年)
|
62
|
闻韶
|
知德
|
衍圣公
|
明弘治十六年 (1503年)
|
63
|
贞干
|
用济
|
衍圣公
|
明嘉靖二十五年 (1546年)
|
64
|
尚贤
|
象之
|
衍圣公
|
明嘉靖三十五年 (1556年)
|
65
|
胤椿
|
懋令
|
衍圣公
(追封)
|
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572年)
|
|
胤植
|
懋甲
|
衍圣公
|
明天启元年 (1621年)
|
66
|
兴燮
|
起吕
|
衍圣公
|
清顺治五年(1648年)
|
67
|
毓圻
|
钟在
|
衍圣公
|
清康熙六年 (1667年)
|
68
|
传铎
|
振路
|
衍圣公
|
清雍正元年 (1723年)
|
69
|
继濩
|
体和
|
衍圣公
|
早卒,1736年(清乾隆元年)追封
|
70
|
广棨
|
京立
|
衍圣公
|
清雍正九年 (1731年)
|
71
|
昭焕
|
显文
|
衍圣公
|
清乾隆九年 (1744年)
|
72
|
宪培
|
养元
|
衍圣公
|
清乾隆四十七年 (1782年)
|
73
|
庆镕
|
陶甫
|
衍圣公
|
清乾隆五十八年 (1793年)
|
74
|
繁灏
|
文渊
|
衍圣公
|
清道光二十二年 (1842年)
|
75
|
祥珂
|
观堂
|
衍圣公
|
清同治二年 (1863年)
|
76
|
令贻
|
燕庭
|
衍圣公
|
清光绪三年 (1877年)
|
77
|
德成
|
达生
|
衍圣公
|
民国十九年(1920年)
|
|
德成
|
达生
|
奉祀官
|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
南宗封谥
代 别
|
名
|
字
|
封 号
|
袭 封 年 代
|
48
|
孔端友
|
子交
|
衍圣公
|
宋崇宁三年(1104年)
|
49
|
孔 玠
|
锡老
|
衍圣公
|
绍兴二年(1132年)
|
50
|
孔 搢
|
季绅
|
衍圣公
|
绍兴二十四年(1152年)
|
51
|
孔文远
|
绍先
|
衍圣公
|
绍熙四年(1193年)
|
52
|
孔万春
|
耆年
|
衍圣公
|
宝庆二年(1226年)
|
53
|
孔 洙
|
思鲁
|
衍圣公
|
淳祐元年(1241年)
|
54
|
孔思许
|
与道
|
|
注:54至58代让爵
|
55
|
孔克忠
|
信夫
|
|
|
56
|
孔希路
|
士正
|
|
|
57
|
孔 议
|
文伯
|
|
|
58
|
孔公诚
|
贵文
|
|
|
59
|
孔彦绳
|
朝武
|
翰林院五经博士
|
明武宗起复爵
|
60
|
孔承美
|
永实
|
翰林院五经博士
|
武宗正德十四年(1504年)
|
61
|
孔弘章
|
以达
|
翰林院五经博士
|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
62
|
孔闻音
|
知政
|
翰林院五经博士
|
万历5年(1577年)
|
63
|
孔贞运
|
用行
|
翰林院五经博士
|
万历43年(1615年)
|
64
|
尚 乾
|
像元
|
未 爵
|
早逝
|
65
|
孔衍桢
|
泗柯
|
翰林院五经博士
|
顺治九年(1652年)
|
66
|
孔兴燫
|
北衢
|
翰林院五经博士
|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
67
|
孔毓垣
|
东安
|
翰林院五经博士
|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
68
|
孔传锦
|
宫锡
|
翰林院五经博士
|
雍正十三年(1735年)
|
69
|
继 涛
|
念铭
|
未 爵
|
早逝
|
70
|
孔广杓
|
衡观
|
翰林院五经博士
|
嘉庆元年(1796年)
|
71
|
孔昭烜
|
亘青
|
翰林院五经博士
|
嘉庆24年(1819年)
|
72
|
孔宪坤
|
静一
|
翰林院五经博士
|
道光十四年(1834年)
|
73
|
孔庆仪
|
肖铿
|
翰林院五经博士
后改奉祀官
|
|
74
|
孔繁豪
|
孟雄
|
奉祀官
|
1924年
|
|
|
|
大成至圣
先师奉祀官
|
1935年
|
75
|
孔祥楷
|
子摹
|
大成至圣
先师奉祀官
|
1947年
|
第四节 孔庙
孔庙尊称至圣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孔庙始建于孔子死后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的故居三间作为孔庙。汉代以来,孔子所创导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的地位日益尊崇,对孔庙倍加重视。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为了对孔子尊称和颂扬孔子功德建至圣庙坊、圣时门,同年又建弘道门和添建东西角门,并重修奎文阁;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建金声玉振坊;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建太和元气坊;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建单孔桥;清乾隆19年(1754年)建棂星门等等。中华人民共各国成立后,国家也十分重视孔庙的维修工作。1950年拨粮,1951年拨款二亿元(旧币)进行维修,1952年拨款二亿元(旧币)整修大成殿,1957年又拨款三万元整修大成殿。总之,朝朝代代都给予扩建和维修。经累代修筑,屡加增扩,现存孔庙占地300余亩,南北长637米至651.7米,东西阔141米至153米,南起金声玉振坊,北至圣迹殿,仿皇宫之制,分为九进院落,气势宏伟,布局严谨,受联合国保护著名的古代宫殿式建筑群。
第五节 孔府
孔府亦称“衍圣公府”。因为是孔子后裔嫡长子孙住的地方,后裔嫡长子孙均承袭爵位为衍圣公。民国时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府”,解放后称为“孔府”。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赐衍圣公正一品服色,位列文武百官之首。洪武十年(1377年)敕建衍圣公府,到弘治十六年(1503年)钦差户部尚书李东阳设计并重建衍圣公府。前设官府,按一品公爵处理公务;后分为住宅。世封衍圣公夫人为一品夫人,设九进院落有明有暗。东院为东学,是衍圣公崇扬皇恩、读书学习、接待官员的地方。原有念典堂、九如堂、宸翰阁等建筑;两院为两学,是学诗、学礼、作画会友,居住、休闲的地方。明七星有七座楼房,暗八卦有八处水井,四周有“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内有一贯堂、二门、二堂、大门、大堂、东、南、西花厅、安怀堂、避难楼、慕恩堂、报本堂等36处建筑。府区长352至417米,宽193米至300米,原有建筑560余间,现尚存480余间,面积约13000平方米。孔府保留至今,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明代典型的衙宅合一的建筑群,受联合国保护。
第六节 孔林
孔子及其后代的墓地,孔子被封为文宣王后称宣圣林,改封至圣先师后随之改称至圣林。孔子死后,墓冢封为偃斧形,高四尺,弟子们于冢前以砖瓦砌成祠坛,方六尺,仅与地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林墓受到重视。经历代皇朝相继修缮植树,增拓墓圈,增加建筑,并设官守卫,使孔林不断扩大,成为世界上最大最久远的家族墓地,列联合国保护的“三孔”之一。
第七节 孔末事件
孔府内有个服务差役,名叫刘末。那时在孔府当差的都要改姓孔才行,所以刘末改为孔末,属伪孔。后来规定姓孔的不许在孔府内当差为奴。孔末见时局动荡,就起了假冒嫡裔篡位夺权的野心。在一天夜里就把仁玉的父亲孔光嗣杀了。为了斩草除根,又企图杀仁玉。这时,仁玉不满九个月,母张氏将其抱藏外婆家,孔末野心嚣张,追至仁玉外婆家。仁玉乳母张妈妈见自己的亲子,正好和仁玉的年龄相仿,且凑巧也是个秃子,就将仁玉的衣服脱下给自己的儿子穿上,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被孔末杀害,仁玉幸免于难。孔末以为万事大吉,在府上当起了孔府的主人。仁玉长大,通六艺、精春秋,为人严谨,临事果断,赴京赶考,被选为大学士。在公元930年,仁玉年满18,张家将孔末杀其亲子保仁玉的事件由仁玉状告朝庭。唐明宗得悉真相即斩孔末,授孔仁玉为曲阜主簿,后封文宣王,死后追赠兵部尚书。孔仁玉为报答张妈妈为舍子救命和养育之恩,奏准皇上认张家为“世代恩亲”。孔府上下都尊称张妈妈为“张姥姥”。从这时起张家也可用孔氏的辈号在张家续谱。
第八节 中兴祖
在孔末掌管孔府大权时,天下也大乱,民不聊生,孔家的家风、家规、德望也逐渐的衰落,挤的挤,压的压,孔子后裔几乎要断绝。自从诛孔末,孔仁玉承爵复位,沐浴皇恩,子孙繁衍人丁兴旺,至此而复兴,故称仁玉为中兴祖。仁玉有四子十孙,四子:宜、宪、冕、朂;十孙:延世、延泽、延渥、延之、延令、道辅、彦辅、良辅、延济、延範。孔端廉、孔端友与五代祖孔仁玉的序系是:仁玉──宜──延泽(还有兄延世弟延渥家谱上记载均绝)──宗愿,宗愿有四子,若蒙、若虚、若愚、若拙。若蒙──端友、端操;若虚──端本、端廉、端裕、端恪,端本、端裕、端恪(谱上记载没有后代)。
第九节 二十派
孔仁玉为中兴祖后,将后代分为二十派。从53代开始分,即为二十派的始祖。为了理清二十派的划分就以仁玉45代孙延泽、道辅、良辅、彦辅起为始线。①45代延泽──46代宗愿──47代若愚──48代端立(还有端弼、端雅、端禀无传) ──49代琥──50代拂──51代元孝、元用,元孝──52代之厚──53代浣、沂、潾。浣第一派,沂第二派,潾第三派。元用──52代之全──53代治、澄、济。治第四派,澄第五派,济第六派。②45代道辅──46代舜亮、宗翰,舜亮──47代若升──48代端节、端臣,端节──49代玖──50代掖──51代元达──52代之将──53代淙、涖。淙第七派,涖第八派。端臣──49代王委 ──50代接──51代元让──52代之深──53代演,演第九派。宗翰──47代恢、恂,恢 ──48代松──49代班──50代挥──51代元石──52代之文──53代淑。淑第十派。恂──48代镗──49代玘──50代扌迁 ──51代元恩──52代之英──53代泗、滨。泗第十一派,滨第十二派。③45代良辅──46宗寿──47代若水──48代端朽──49代璪──50代挚──51代元量──52代之柔──53滋。滋第十三派。④45代彦辅──46代宗彀──47代若鑑、若鼎,若鑑──48端颐──49瑭──50代攄──51代元质──52代元容──53代浩、淋。浩第十四派,淋第十五派。若鼎──48代端修──49代琇──50代鼎──51代元裕、元敬、元伸,元裕──52代之安──53代氵翕。氵翕第十六派。元敬──52代之熙、之载、之谨,之熙──53代洵。洵第十七派。之载──53代汭。汭第十八派。之谨──53泾。泾第十九派。元伸──52代之肃──53代灨。灨第二十派。至56代在二十派里又逐一编为60户。这60户就不再分述。
在许多史料上载“孔子后裔都在二十派60户里。”及温岭人们常说:“江绾孔子后裔在二十派里属哪一派哪一户。”其实这是错说。二十派60户的划分是以43代孔仁玉为依据。那么,在43代孔仁玉之前,从曲阜往外迁的就没有编入二十派60户。象河南郏县派、江西临江派、浙江平阳派等,以及跟随宋高宗皇帝赵构南下的孔端廉、孔端友、孔端朝、孔若钧等,就不在二十派之列。
第二章 温岭孔裔
温岭孔子后裔大部分集居在江绾。据《嘉靖太平县志》记载,流传温岭江绾孔子后裔的支祖只有一位,是福建莆田令孔仲良的曾孙45代(指孔子45代,此后均类同)孔延集。五代后晋天福5年,延集因福建闽王叛乱而避居江绾,距今有1060多年了。随着信息传递的加速、计算机技术的提高,使区域拉近、时空缩短,运用现代查阅手段,有效地考证了山东曲阜、全国统一的《孔子世家谱》及大量的有关历史资料,终于解开温岭江绾孔子后裔支祖之谜。实际上温岭江绾孔子后裔支祖有三位,45代孔延集、48代孔端廉、49代孔彦邦。三位孔子后裔在当时都是有显赫的地位和名声,可在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下分别隐居温岭江绾,在全国是非常罕见,绝无仅有的。为了更好地了解温岭孔裔来历这个问题,先把温岭、江绾、简单作个介绍。
第一节 温岭
温岭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温岭市原名太平县,明成化五年(1469年)设县治。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山西、安徽、四川等省太平县同名,改称温岭县。1994年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温岭市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介于宁波和温州之间,东、东南、西南濒海,陆地面积920.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17公里,大小岛屿170个,人口116万。环境优越,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兼有山海平原之利,素以鱼米之乡著称。
温岭是中国大陆新千年、新世纪第一缕曙光首照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长屿硐天、方山南嵩岩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还有一个省级森林公园和10来个市级风景区,林木参天,碧海金沙,石头山、石头路、石头屋构成了独特的东海风情。曾有人赞:“雁荡山脉环拥绵,方山奇峰叠成嶂。石夫人缘秀色美,长屿硐天雄伟艳”。
市区面积从1991年的2.5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27平方公里,人口30多万,辖5个街道办事处(全市还有11个镇)。新区开发蒸蒸日上,旧城改造成绩斐然。中华园、影视城、东辉阁、温岭大厦、公安大楼,幢幢高层,拔地而起,林立天下。万寿路、人民路、鸣远路、万昌路和东门北路、东门南路、中华路、体育场路等大道纵横交叉,覆盖市区。竹园、乐锦、肖泉、南屏等20多个小区花草喷香,绿树成荫。虎山、锦屏、北山、东辉等公园建筑别致,独具匠心,丰满了城市形象。
改革开放以来,温岭百业兴旺。连续几年来,渔业产量居全国第二,浙江第一,盛产大小黄鱼、鲳鱼、鳓鱼、带鱼、马鲛、墨鱼等10多种经济鱼类,对虾、大头虾、黄虾、红虾,加工出的虾仁誉美世界,有虾仁王国之称。柑桔、枇杷、蜜桃、杨梅等名果畅销全国,尤其是“温岭高橙”载誉全国,被农业部授予高橙之乡。温岭高橙甜酸清香可口,营养丰富。我国著名画家刘海粟曾多次品尝温岭高橙后写道:“耄年口渴,极嗜高橙。”轻工业如水泵、电机、皮革、服装、鞋帽等行业星罗棋布。钱江摩托被评为全国五大名牌摩托车,太平牌电动括水器、爱仕达不粘锅、电饭煲、高压锅等是全国名优产品。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91.78亿元,财政收入20.32亿元。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农民收入先进县、全国科技实力先进县、中国明星县、浙江省首批小康县。她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夺目的光芒,新崛起在浩瀚的东海之滨,是海内外朋友乃至世界各国朋友向往的去处。江绾孔子后裔的支祖似乎有着先天之明,现在后裔们沐浴着幸福、甜美的时光。
第二节 江绾
在《孔子家谱》及许多史料中载有不同的江绾,有温州江绾、乐清江绾、太平江绾,还有温岭江绾,其实只有一个江绾,在温岭市东南方向,沿海边陲。明初江绾为温州府辖管,后属乐清县,成化12年太平设县治,江绾自然的划归太平县(温岭市旧称),所以现在称温岭市江绾,既还清本来的面目,又与现实得体无误。
江绾三面濒海,总面积4.42平方公里。东和东南临隘顽湾;西南濒披山洋,与披山岛隔海相望;西、西南连玉环、大麦屿港及乐清湾;西北与岙环接壤。江绾原属岙环镇,2001年撤岙环并入城南镇,至今属城南直接管辖。岙环古称隘顽,明时建有隘顽所,为防备要地。境有犁头咀,解放初期为我军炮兵驻地,射程控制披山洋主航道。东南有丹屿岛,俗称担礁。丹屿岛似两块鹅卵蛋,相隔一步之遥,传说仙女下凡,想把江绾与观岙大斗山联接起来,填海作坝造良田为民谋幸福,她亲自动身担土填海,结果被玉皇大帝知道,自此招回仙女,她也撒手不管了,留下两担土变成现在的丹屿。据说近段时间仙女又下凡了,这个仙女不是原来的这位仙女,而是城南镇党委、城南镇政府、城南镇人民了。他们研究决定步仙女的后尘,向温岭市人民政府上报规划,了却仙女未了的心愿。
江绾又似大口圆底的缸,象个盆地,四周环山,三面环海。山上,松木参天,草皮绿茵,形成一道独特的蓝色缸圈。海上,潮涨潮落,永不休止,鱼虾活龙活现,古人说:“有囡嫁江绾,有鱼、有虾、有水潺”。“原城里人看到江绾货跟着不放过。”江绾的水清澈甘甜,可与“娃哈哈”、“农夫山泉”媲美。江绾的薯丝早就载入温岭史册,以粉纯质好而著名。缸的圆底有三个村庄,上塘、何家、南岙。三个村近3500人,大部分居住着孔子后裔。何姓在江绾最早,据说江绾第一位支祖孔延集,开始就寄住在姓何的家里,还有其他潘姓、曾姓。无论何姓,潘姓、还是曾姓,其后裔发展缓慢,至今仅寥寥数家。
江绾是孔子后裔的发源地,三位支祖均在此发源。第一位支祖孔延集就住在何家与上塘连接处一带,后搬到上塘新屋;第二位孔端廉住在上塘岭下一带,第三位孔彦邦住在城东乳泉巷,后搬入何家。江绾又是孔子后裔的聚居地,至今还住着3000多人,可能在附近一带再也找不到第二处有如此多的孔子后裔聚居。为什么孔子后裔选择江绾发源而又聚居呢?第一,孔子后裔在温岭生息是最早之一,公元33年就有居住。对温岭地理、环境、气候、生活熟门熟路。第二,江绾有田地,有山谷、有大米、有莳丝,不愁饿肚皮;第三,江绾有山,不怕没柴烧,有林、有木可盖房屋住宅;第四,江绾有海,有鱼、有虾,天天鲜,不怕无菜吃;第五,江绾海上交通便捷,可随时出海游走;第六,江绾远离人口集中的城区,位于东海隅角,不外出无人知晓是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在古代自给自足的社会,在战争纷飞、生活动荡不安的年代,孔子后裔隐居江绾,是个明智的决择,江绾具有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条件。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江绾人的生活条件就开始慢慢落后了。轻工业发达的小城区,有自己鞋革、皮帽、服装等拳头产品,打入全国各地,收入年年提高,逐渐加大了与江绾的距离。城南镇党委和政府在市党、政的领导下,看到眼里,急在心里。在当时辖属镇党委的统一组织安排下,温岭市纪念孔子联谊会积极配合,把孔子后裔组织起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较少的钱办较多事”的精神。在1996年用半年的时间建成了上塘至鳖礁门、南岙至犁头咀两条宽7米的公路,全长4500米,两座渔业码头合计3000平方米。时任惠安有限公司经理的孔昭林(常用名和平)以身作则,出资并带头筑路造码头,为犁头咀码头、公路的建成立下了汗马功劳。还有默默无闻的孔子后裔和其他群众出小资给予协助支持。2000年市政协主席张学明(时任市委副书记)会同副市长陈理富亲临城南到江绾调查,体察民情,并拨出专款19万元支持鳖礁门码头的扩建、续修。两条公路、两座码头的建成,大大方便了孔子后裔和当地群众,减少劳动强度,降低劳动成本,改变了传统走狭路爬山、手提肩扛落后的生产形式。相信在各级领导支持下,江绾会跟上时代前进发展的步伐,缩小与各兄弟村、镇的差距。
第三节 三位支祖
有45代孔延集、48代孔端廉、49代孔彦邦。
孔延集 孔延集是福建莆田县令孔仲良第四代曾孙。五代后晋天福五年福建闽王称帝,在战乱中延集和兄延浩失散,延集避至今温岭江绾居住。孔延集属河南郏县派。其先祖追溯到37代,是文宣公齐卿。齐卿有三子,惟眰、惟昉、惟时。惟时曾祖父35代文宣公孔璲避乱至河南宁陵居住,其子孙为河南陕县派。惟时子二,克宽、希贡,希贡子庭环,庭环子仲良,仲良迁福建莆田居住,故称延集是河南郏县派。
全国《孔子世家谱》上记述:孔仲良有三子,长子光宠,次子洙,三子涵;光宠子仁风;仁风子琛,琛子延浩、延集。谱中已记明延集只有两兄弟。然而江绾《孔子家谱》上却记载:延集三兄弟,延浩、延集、延正。并特载明后晋天福五年“闽王曦与延正兵相攻,遂避地至台州温岭江绾居焉,为江绾祖”。还有其他史料记载也与此相同,这里关于延正(政)的记载是错误的。
①据《新五代史》卷六十八,850-853页记:“延羲,王审知小子也。既立更名曦,遣使者朝贡于晋,改元永隆。”《新五代史》又记:“曦弟延政,为建州节度使,自曦立不叶,数兴兵相攻。曦由此恶其族,多以事诛之。”又记:“延政,审之子也。曦立,为淫虐,延政数贻书谏之。曦怒,遣杜建崇监其军,延政逐之。曦乃举兵攻延政,为延政败。延政乃以建州建国,称殷,改元天德。”由此可看出,延曦、延政系兄弟,其父是王审知,所以延政实际不姓孔,是姓王,应称王延政。《新五代史》最后一句又称:“延政乃以建州建国,称殷,改元天德。”这一句也可看出延政不可能与延集是兄弟关系。②现用的全国孔子世家谱是民国1928年至1937年修好,已载明延集只有二兄弟,根本没有延正。江绾家谱送到曲阜,逐条逐项对照总谱入修,发现江绾家谱差错,根据总谱已被删除。问题出在当时江绾的《孔子世家谱》领来后,没有很好地与自己所修的地方家谱核对,加上江绾所保存的《孔子世家谱》全部在文革中被毁,无法考查,所以,导致江绾自己修的家谱一错再错直至今天。
另外,1989年宁海县修的家谱在抄录中称:“41代仲良子洽,孙榘,”这是错录,应以《孔子世家谱》为准,仲良有三子,光宠、洙、涵,孙二,仁风、彤(彤子聪,聪子延棨,延棨是福建莆田祖)。
孔端廉 孔端廉的五代祖是孔仁玉。端廉父孔若虚,奉圣公。靖康二年,即1127年4月,金兵攻陷今河南开封,北宋灭亡。赵构在河南商丘登基称帝,改元建炎,史称宋高宗,为南宋。建炎二年即1128年秋宋高宗为避金兵,移行宫于扬州,孔端廉与堂兄孔端友奉诏跟从。次年,金兵杀过淮河,直至杨州,宋高宗仓皇南渡,端廉、端友随之经杭州抵达衢州。端廉和父若虚先在衢州安家,若虚去世后孔端廉迁至浙江温岭江绾居住。随从宋高宗赵构皇帝扈驾南渡的孔子后裔还有49代瓒,48代端朝,47代若古、若钧等。
孔彦邦 孔彦邦字必达,是抚州教授,属江西临江派,当时落居在温岭城东乳泉巷。民国孔子世家谱4286页称彦邦孙56代希睿由“乳泉继居金谷子”。从这里可看出彦邦其中还有子孙7代住在城东乳泉巷,时间长达200年左右。
江西临江派支祖40 代孔绩。孔绩,字有成,唐进士,僖宗文德元年授吉州军事推官。因避黄巢乱不复北归,遂家于江西新淦县,夫人罗氏,“封恭人”。绩至彦邦的辈序:40代绩──41昌明(还有5弟昌朋、昌逊、昌谦、昌祥、仲良) ──42代瑄──43代倩──44代文质──45代中正──46代延之──47代平仲──48代百福──49代彦邦。41代昌明(字昭仪、昭宗),光化三年进士第七名及第,42代瑄,“宋太祖乾德元年以春秋登南唐进士官至陵阳太守”。彦邦高祖均有学问和名气,在下面地位一节再叙。
第四节 三位支祖地位
孔延集祖辈为官清廉,坦荡人生。四代祖孔仲良,唐明经进士,贞元太和间任全椒尉,迁青阳丞,再迁福建兴化莆田令,卒于官。历任清苦,自持无一丝之贝宁 ,多惠政于莆,莆人感德立石,以言志 不忘。(载《山东阙里全言志》 ,《兴化莆田县言志》) 。仲良父庭环,南顿尉溧水丞。祖父希贡,沂州司仓参军。祖伯父克宽,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宰相白敏中奏勒封世袭国子监学正。从克宽──纲──昌明──梅──仁璞──旈──良相止,连续7代为世袭国子监学正。
孔端廉祖辈长房,贵府之家,世袭衍圣公、奉圣公,祭祀孔子,掌管孔府大权,历代受恩宠。端廉父孔若虚,字公实,湖州归安主薄,宋哲宗元符元年授承奉郎,袭封奉圣公。据衢州研究儒学专家徐寿昌先生说:“若虚一段时间在衢州当家,若虚去世后,其子端廉也可承爵衍圣公职位。”端廉伯父孔若蒙,字公明,宋神宗熙宁元年袭封衍圣公,授宣德郎,仙源县主簿,哲宗元祐元年以宗翰议改封奉圣公。亲堂兄孔端友,字子交,宋徽宗崇宁三年授承奉郎,袭封奉承公,大观年间,改封衍圣公。叔父若拙,进士,金州司理参军;若升,神宗元丰元年任仙源县主簿,五年迁新泰县令;若初、进士;若钧,“大理评事”。祖父孔宗愿,遂授国子监主簿,袭封文宣公,并袭封首任衍圣公,累迁谏议大夫、尚书、比部员外郎等职。伯父圣佑,九岁赐同学究出身,十一岁封幸阙里授太常寺奉礼郎,赐衣绿位次京官,24岁迁大理评事,天喜五年袭封文宣公等职。曾叔父道辅,宋大中祥符五年举进士,授宁州军事推官。宁州有蛇出天庆观真武殿中,一郡以为神異,州将领属官前往奠拜,并欲上奏朝庭,孔道辅以所持笏板击碎蛇首,此后,九年迁大理寺丞。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迁太常博士,次年转左正言、知谏院,八年直史馆,又判三司理司。还朝再判流内铨,迁尚书兵部员外郎等。在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乍宗追思孔道辅忠直,特赠尚书工部侍郎,累赠大尉,开府议同三司。曾叔父良辅,有吏才、智策过人,官至大理寺丞。曾叔父彦辅,幼聪悟,落笔成章,众所推服,年18任仙源县主簿,以郊祀恩授将作监主簿,当父疾,恳求侍养在膝下,十五年衣不解带,药必先尝,亲络服闋,官至国子博士。
孔彦邦为抚州教授。叔父百礼,宣教郎,荆南通判。祖父平仲,字毅甫,英宗治平二年,进士,应制科荐秘书丞,集贤校理,寻转判官提点江浙,铸钱京西刑狱,复朝散大夫,召回户部全部郎中,出提举永兴路刑狱长,著《续世说译》等。祖伯父文仲,字经甫,刻苦自励,学问博洽,嘉祐六年举进士。考中进士时,考官吕夏卿称赞他“词赋赡丽,策论深博,文势似荀卿、扬雄”。后提调餘杭尉,再转台州推官,官至尚书。有文集50卷行世。祖伯父武仲,字常甫,仁宗至和八年进士,齐州教授,入京任国子直讲,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集贤校理、著作郎、国子司业。官至给事中宝文阁待制礼部侍郎。著有《诗书论语》、金华讲议杂文百余卷。平仲、文仲、武仲三兄弟均以文著名,时称“三孔”。曾祖父延之,号长源,仁宗庆历二年,乡举第一,进士,授钦州军事推官,迁监杭州龙山税知,洪州新建县及筠州新昌县,寻知封州等。后召回开封任判官,母老辞。后知越州、泉州、钦州历迁至尚书、司封郎中,赐有绯鱼服,追赠金紫光绿大夫。
第五节 后裔业绩
孔端廉后代
孔端廉子孙大部分在近代有业绩。67代孔毓昌五品军功,68代孔传烈太学生,69代孔继勳、孔继晖(广瑞父)、孔继森(广德父)太学生,孔继英、孔继芳奉祀生,孔继成庠生、泉溪宏文两学校教员、孔教分会调查员。尤其到第70代广字辈,大概距今120年左右,有五品军功孔广源,六品军功孔广灿,七品孔广连、孔广瑞、孔广德(朝考一等知县)。广德孙孔宪良至今还经常和人们讲着一个真实的故事:“广德只有13岁就去赶考,考官问他,你这么小怎样来的?广德便答:我不是坐轿,不是骑马,是老龙背子来的(是父背他去考)。考官听后感悟万千,口服心服,把自己的亲生女儿许配给广德。”在第70代同一个广字辈的还有专科毕业的孔广学、孔广汉、孔广济。在城南镇江绾上塘这么一个小小的村落,又在同年代、同辈号有如此高的文化程度,有如此多七品以上官爵,在县级历史上可能是首屈一指,难以找到。
孔彦邦后代
孔彦邦后代(六代里)是书香门第,从政教育世家。彦邦有二子,长子孔时举,次子孔时显。时举从政郎,时显福建通判。时举有三子,长子孔宗周、次子孔宗鲁、三子孔宗奭。宗周是济宁州判,宗奭是宿州知州。次子起名宗鲁,宗鲁是51代,根据这个代数,推估江绾的宗鲁堂还应存在。后天灾被毁,至55代孔克庸复建。彦邦自己是抚州教授,54代孔思铎漳州教授,其兄孔思懋,幼通经史,任郡学司直事南闽学録,54代孔思贲三氏学教授,55代孔克誉府学教授。
孔延集后代
延集后代太学生最多、业绩最好的也是在69代继辈、70代广辈,距今130年左右。列表如下:
代数
|
姓 名
|
学 历
|
父
|
子
|
备 注
|
68
|
孔传方
|
恩贡生
|
孔毓广
|
继善、继永、继元
|
都墩祖
|
68
|
孔传钦
|
贡生
|
孔毓光(太学生)
|
继钊(大学生)、继 氵闲
继治、继翰、继开
|
|
68
|
孔传瑞
|
九品
|
孔毓适
|
继优
|
|
69
|
孔继茂
|
太学生
|
孔传福
|
广统
|
|
69
|
孔继英
|
太学生
|
孔传屏
|
广桂(太学生)
|
|
69
|
孔继永
|
太学生
|
孔传来
|
广盘、广铭、广松、广茂
|
|
69
|
孔继钊
|
太学生
|
孔传钦
|
广铣
|
|
69
|
孔继和
|
武生
|
孔传芝
|
广椒、广第、广通、广平
|
|
69
|
孔继文
|
廪生
|
孔传敬
|
广量、广化(嗣子)
|
|
69
|
孔继章
|
贡生
|
孔传敬
|
广量、广爱
|
|
69
|
孔继秀
|
太学生
|
孔传敬
|
广化、广运
|
|
69
|
孔继木臣
|
太学生
|
孔传华
|
广献、广荫(均太学生)
|
|
70
|
孔广源
|
太学生
|
孔继祥
|
昭地、昭虞、昭陆、昭目
|
|
70
|
孔广桂
|
太学生
|
孔继英
|
昭模、昭鉴、照玉
|
|
70
|
孔广利
|
太学生
|
孔继昌
|
昭宝
|
|
70
|
孔广礼
|
太学生
|
孔继朝
|
昭志
|
|
70
|
孔广玺
|
太学生
|
孔继朴
|
昭宽、昭绥、昭旦、昭天
|
|
70
|
孔广育
|
太学生
|
孔继袍
|
昭光、昭毅
|
|
70
|
孔广献
|
太学生
|
孔继木臣
|
昭滋、昭松
|
|
70
|
孔广荫
|
太学生
|
孔继木臣
|
昭观
|
|
71
|
孔昭本
|
太学生
|
孔广泮
|
宪纲
|
宗鲁小
学校长
|
71
|
孔昭秀
|
太学生
|
孔广玉
|
宪蔚、宪荫
|
|
71
|
孔昭楼
|
贡生
|
孔广生
|
宪鉴、宪燚
|
|
此外,根据温岭县志记载还有些仁人志士,列表如下:
姓 名
|
籍 贯
|
备 注
|
孔传国
|
|
义烈
|
孔庆让
|
江绾上塘
|
抗日战争牺牲
|
孔子贵
|
温岭上马
|
50.2大陈岛牺牲
|
孔庆渲
|
|
江厦殉难
|
孔飞祥
|
|
抗日战争牺牲
|
泮邦诰妻孔氏
|
莞渭庄
|
“冰清玉洁”奖
|
屈宗儒妻孔氏
|
西城
|
赠宪旌
|
杨兴鳌妻孔氏
|
西城坊
|
“蘖操冰心”奖
|
还有55代孔克徵,洪武年间台州司户参军,寇乱卒于官,53代孔仁尹(千一)乐清县贡生,孔昭,肖河头人,道光丙午恩贡。
江绾孔子后裔影响较大、较出名的是孔延集的第十代孙,55代孔克庸。克庸,字中夫,又名克炯,太学生,武举,永乐12年(1415年)乐清县贡,时任直隶大名府知府。其后,通仪大夫礼部右侍郎掌国子祭酒事、兼经筵通鉴纂要官、前翰林侍讲同修国史谢铎再室为孔氏,他与江绾孔裔交往甚深。民间流传的“藤岭藤半天,姆岭走半年”。可能就是谢铎去江绾亲身体悟。作为朝中文官,徒步登过藤岭,又越姆岭,确不容易,感慨之深,留下了现在的历史写照。
克庸呕心沥血,一心为国,当父母年老多病,甚至去世,也不还乡看望、送葬,饮泪在疆场。在与倭寇战斗中抗海洋,战风浪,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直至血洒疆场,为国捐躯。据传明宣宗皇帝打了一个克庸的金头给江绾孔子后裔,以示祭祀和重赏。原来温岭南面肖前村的牌坊、藤岭、半途、江绾岭的路廊,就是给克庸树碑立传。至今江绾孔氏家谱中存有《望云堂诗序》、《望云堂后序》是传颂克庸抗海洋、战敌寇的赞歌。
望云堂序赞克庸
望云堂诗序
洪武丁巳夏六月,寓温州府乐清县,宣圣五十五世孙孔候中夫,荣膺除命来知太名府。下车未几,政通人和。一日从容而请曰:“际惟新之朝,自洪武初,参随太师靖海侯,连年东征,浮海洋冒险难,飞刍挽粟,供应军需,谋赞机务,王事靡盬,不遑归侍父母。父母亡,荐罹兵燹,又弗克卜宅兆以归葬,藁殡于温,今有年矣。比又叨膺郡守,承宣责重,职守所限,日夜皇皇不胜哀慕,翘首南望江绾之云,吾亲殡其下,情事何时而伸耶?愿子一言以摅其忧思,少慰其万一焉。”余尝闻唐狄梁公行太行,反顾白云孤飞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简策万古,为诚孝之名训。第狄梁公当时亲在也,孔侯于今日亲亡也。亲亡以情事未伸,而望云之思愈久而愈切,则于其亲奚啻五十而慕,终身之慕可知也。盖人之生于父母,一本无二,自然之理也。则侯之望云非一本诚,孝出于天性,讵能若是耶?宜其伊家求忠于孝。以侯出偃大藩,而臣子亲葬之请,行有遂,忠孝庶得以两全也。于是为之赋望云诗,以永言侯之孝思云。其诗云:
有亲有亲殡在堂,魂招以来归故乡。
事王靡盬葬未遑,参随元戎临战场。
栉风沐雨冒雪霜,飞刍挽粟浮海洋。
风涛险难苦备尝,一心供职恒茫茫。
比膺除诰承天章,大藩责重犹恐惶。
卜之吉地日辰良,此心未遂徒皇皇。
每形梦寐于渺茫,仿佛音容如在旁。
心旌摇摇云飞扬,恍如狄公登太行。
太行望云亲寿康,思亲之念宜弗望。
江绾望云亲已亡,思亲之念何殊常。
人生至苦亲之丧,亲丧未葬尤悲伤。
五内痛出由衷肠,孤儿此愿何时偿。
得遂窀穸安所藏,乐清山水还增光。
报亲日短报君长,臣子忠孝分所当。
一身尽瘁从君王,葵藿丹心惟太阳。 (注:望云指江绾的望云堂)
时
洪武戊午年春王正月 吉旦
沙鹿樵山赵伯善元昌书
宣圣五十五世孙从仕郎济宁府兖州曲阜县世袭知县孔克伸,阙里立石。(录自《孔氏宗谱》)
望云堂后序
昔人有亲丧积年弗克葬者,尝暴露风雨,情所不堪,迨藉助凭赖始成襄事,君子以为难。乐清孔中夫,系出东鲁,播迁于南。当戎马崎岖之间,怙恃俱亡,藁殡江绾侧左,未及窆拊。时议魏博,自古为雄藩巨镇,非才器可膺重寄不可俾,乃以公为守抚,罢瘵铲宿蠹,甫期月,称善治。乃以亲丧在浅土,情事未伸,春露秋霜之降,惕然兴情,不觉涕泗之交颐也。观吾友元昌望云诗章,知其感于中者深矣。且国家立制,凡居官莅职者,于其父母得以觐者,以膺重寄以能称,属当移文上请以达于宸衷,则必嘉其忠,而悯其孝。予告遄归,五马翩翩,过家上冢,观者唶唶,非独闾里之荣,乃扬名显亲,实臣子之光也,顾不伟欤。
赋望云诗三章六句
瞻彼白云,心焉奋飞。
揽辔延伫,载引载驰。
亲舍其下,以宁不思。
昔也观云,亲在庭闱。
亲今往矣,旅殡无依。
瞻望弗及,公宁不悲?
瞻彼白云,涕泗涟洏。
行当返竁,五马载驰。
远近聚观,兹非其时。
前进士古滑台宋讷书。(录自《孔氏宗谱》)
墓志铭颂孔氏后裔
江绾孔氏后裔至今还保存着《孔时思处士墓志铭》。在这墓志铭中可看出孔氏后裔不愧是圣人的后代。他们邻里和睦,身为表率;性好宾客,必以礼接;言温而雅,豁达大志;诚信遇人,立志树业;仰其公平,气正而醇。对这样的人品、道德及志向,在当代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思想水准和道德境界,是人们的道德品质所在啊。
附:《孔时思处士墓志铭》
孔时思处士墓志铭
大明正统十年夏四月十一日,宁海孔处士肃静卒,其子廷材泣请曰:“不肖孤,愆尤深重,延及先考,罪业曷迍痛!念先君之行谊,不少愧于前人,不勒诸墓铭,则潜德懿行泯然无闻,将何以照示子孙于永久也。敢请先生一言而铭诸。”余悯其词,哀其志,遂志之曰:
处士讳升平,字肃静,别号时思。翁裔出于宣圣三十八世祖,讳惟时,为沧州录事,宦游之闽。四十一世祖,讳仲良公,为莆田令。四十五世祖,讳延集,以后晋天福五年,避兵至温。五十五世曾祖云涧先生,讳克徵,字敬夫,元末至正间任台州司户参军,寇乱,遂卒于官。大父讳希道,字士贤,流寓霞城,国朝洪武间赘居宁海东仓中保里,处士再迁沥洋,遂居焉。
考讳天麒,字仁伯,俱隐德弗仕。妣冯氏,生男五人,处士居次。少好读书,凝重端谨,孝于二友与昆弟,诚信以遇于人,立志树业,益焕光绪,市田筑室,艺桑植果,一遵古人成法,不肯卤莽,故家业益裕。性好宾客,至者必以礼接,延款无有怠意。于是四方朋旧益广,自此声闻日起,邑大夫选辟为耇老,而表正乡曲,领事以来公私又安。故一乡咸仰其公平、廉恕,气正而醇,言温而雅,豁达有大志,慷慨务节义,侪辈卒严惮之。里有曲直,不告于官,而诣处士剖析义利,皆欢心而退。遇人有过必规,有善必誉。乡邻有难来告者,必极力为之拯救,弗顾他议也。里有强犷自用者,遇之必趋避焉。古人有言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鳏寡,不畏强御,此合处士之事也。子孙有能以诗书见志者,必击节叹赏而加爱之。处士寿六十七而卒于正寝。宗姻邻里来吊者,皆曰善人逝矣,吾党何所恃也。受其恩之深者,哭如丧所亲,而其所感如此。娶单氏,有淑德,孝于公姑,和于妯娌。于是一门无少长,皆称其贤。子男三人,曰彦松、彦朴、彦桧。孙男四人:钟、镇、银、钅长。以是年十一月十二日,葬于沥洋岭东箭竹山之原。其子能承先志,克守世泽,曷可无铭以慰九泉。铭曰:
孔承先圣,代多显人。奕世受封,秩爵纷纭。传至于公,孝行拔伦。年高德台力 ,仁声四闻。恩洽乡党,谊重睦姻。笃生贤子,好学而仁。此山之阳,是为公坟。盟诸玄怀,表刻贞珉。
明正统十年岁次乙丑,十一月吉旦,天台赵尚默撰。(录自《孔氏宗谱》)
第六节 宗亲关联
三支后裔相互关联。孔延集与孔端廉的祖辈追溯到37代文宣公齐卿是同宗。延集与齐卿的辈序是:延集──深──仁风──光宠──仲良──庭环── 希贡──惟时──齐卿;端廉与齐卿的辈序是:端廉──若虚──宗愿──延泽──宜──仁玉──光嗣──昭俭──振──策──惟晊──齐卿。孔延集、孔端廉、孔彦邦的祖辈追溯到14代孔福是同宗。孔福父是13代孔霸,孔霸有四子,福、捷、喜(失传)、光,福是长子。孔福有二子,长子孔房,次子孔某。孔延集、孔端廉系孔房宗脉,孔彦邦系孔某宗脉。
与衢州关联。孔端廉与衢州衍圣公孔端友的祖辈追溯到46代衍圣公孔宗愿是同宗。孔宗愿有四子,若蒙、若虚、若愚、若拙,若蒙是孔端友之父,若虚是孔端廉之父,所以孔端廉与孔端友系亲堂兄弟关系。孔延集、孔端廉、孔端友也同样追溯到37代文宣公齐卿是同宗。还有若愚就是二十派里的1至6派的宗祖,若拙是牟平派的宗祖。
与福建莆田关联。说起莆田可能会想起孔延集兄孔延浩,延浩在家谱上没有找到,可能是无传或失传。其实莆田现存这一支是46代眷支祖。眷的父亲是孔延棨,延棨、延浩、延集是第四代堂兄弟,41代祖都是孔仲良。孔仲良有三子,长子光宠、次子洙、三子涵。延集是光宠的后代,眷是洙的后代,辈序是洙──盼──聪──延棨──眷。三子涵无传。莆田孔裔人数发得较慢,在民国续谱时总共健在只有82人,但代数发得较快,民国续谱74代繁辈就没有了,77代德辈有9人,维辈1人。现在莆田可能81代钦辈也有了。
与江西临江关联。江绾孔彦邦与江西临江派是亲宗关系,宗祖同是40代绩。临江后裔学业很高,至49代,在这九代时间里做官的不少,不完全统计仅进士就有23人。孔裔人数也较多,在民国续谱时就有760人,估计现在有几千人了。
与盘安、永康、金华关联。永康、盘安孔子后裔的发源地都在盘安县盘峰乡榉溪村,支祖孔若钧。若钧子孔端躬。金华支祖孔端朝,端朝父孔若谷。孔端廉、孔端躬、孔端朝是第五代堂兄,都是43代孔仁玉的第五代孙。端躬、端朝也都是跟随赵构皇帝南渡,后分别遂迁榉溪、金华定居安家。若钧在榉溪落居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事。赵构皇帝被金兵追得东奔西逃,若钧从杭州经永康止盘安榉溪疲惫不堪,只好在榉溪安顿留宿。若钧授诏后,从曲阜孔林带了一棵桧树苗一直揣在怀里(是孔林独有的树种,在南方难以栽活)。到榉溪这个地方,若钧病蚤。此时,端躬只好把这棵桧树苗种在榉溪南面的山脚下。这棵桧树真奇迹般地活了,端躬想这是天意,从此他就在榉溪安家。至今这棵桧树非常高大茂盛,胸径围达5.6米,高37米,是浙江省唯一的一棵大桧树。若钧的后代至今也繁衍兴旺,永康、丽水、绍兴、新昌、宁波都有,达8000余人,比孔端廉支超出二倍以上。
与平阳关联。平阳派支祖42代孔桧。孔桧在唐天祐时明经授秘书郎任兗州参军,至五季时遭孔末乱,泗水令(孔光嗣)被害,与曲阜惟公谋远避之,徙吴越以教授业,不克,遂于温州平阳。平阳派孔桧与孔端廉的关系是在39代孔策同宗,与孔延集的关系在37代齐卿同宗。平阳派是大派,是全国孔裔发得最快的一支,又是状元府之地,有很多的状元和名人,先后出过状元10多位。孔桧有三子,长子演、次子氵奕 、三子泗。三个子在民国谱上分别为平阳派长支、二支、三支,总共健在人数达34509人,还不包括在44代就迁往吉林滨江县、江阴梧胫里等地方。按解放后人口出生率的一般规律,平阳派孔子后裔现在应该达10万以上。
与慈溪、桐乡关联。慈溪派孔子后裔支祖49代孔瓒,字纯老。宋高宗绍兴二年,以白身最长授迪功郎知和州终朝请大夫,随宋高宗南渡,先居湖州后迁慈溪东三十里李溪庄,其九代孙,58代孔公昉由湖州东阡塘迁桐乡县之青镇。瓒有二子,长子扌疑 ,,登士郎,次子揆,将士郎。瓒的六代祖与端廉同宗,是43代孔仁玉。瓒与端廉是第五代堂叔侄关系,瓒的父端节,祖父若升,四代祖是道辅。在民国续谱时慈溪派健在378人,桐乡153人,共531人,均比江绾端廉支、江绾彦邦支都多。
第七节 分布状况
江绾孔子后裔随着时光流逝,环境变化,社会变革和进步,陆续不断地分布到浙江东南沿海一带,除温岭本地居住外,还主要分布在玉环、黄岩、乐清、宁海等几个县市,涉及22个镇乡、街道,55个村庄,总人口达2万左右。为了把三支孔裔的分布有连贯地说清楚,根据世家谱河南郏县派、浙江温岭支、江西临江派的载法,现将三支简称为江绾延集支、江绾端廉支、江绾彦邦支。
分布地点及人口
为了有利地考证这个问题。先将民国入谱健在的人数作个统计。附表如下:
民国谱入谱健在人数统计一览表
单位:人
辈号
支系
|
继
|
广
|
昭
|
宪
|
庆
|
繁
|
合计
|
备注
|
延集支
|
温岭
玉环
|
30
|
80
|
390
|
432
|
190
|
47
|
1169
|
|
乐清
|
70
|
160
|
230
|
135
|
26
|
|
621
|
|
端廉支
|
12
|
45
|
115
|
65
|
26
|
|
263
|
|
彦邦支
|
10
|
38
|
120
|
60
|
15
|
|
243
|
|
合 计
|
122
|
323
|
855
|
692
|
257
|
47
|
2296
|
|
注:上表还没有包括玉环日岙,乐清前岙孔、打铁巷,黄岩区和宁海县。
江绾延集支。延集子孙繁衍快,人口多,分布广。温岭市主要分布在城南镇岙环闸头、上塘、南岙、上岙,太平街道山下金、肖河头,城北街道横塘,城西街道莞田等村庄。玉环县主要分布沙门镇日岙、度坟前、都墩、白岭下、水桶岙等村庄,楚门镇小塘、中山、筠江、山北等村庄,清港镇王家村,龙溪乡渔业村、法山头村、渡头村、密溪乡密溪村、安山村,城关环东村、后土交村。乐清市主要分布在芙蓉镇筋竹村、下街村,靖江镇西沿村,仙溪镇前岙孔村、打铁巷村、卓屿村、横坦村,乐城镇土墩塘村,大荆镇东里村、肖包周村等。宁海县主要分布在力洋镇力洋孔村、力洋村、大塘村、山横村、燕楼山村,深圳镇孔家村、上横山村,长街镇长街村、张家村、岳井村等。据民国谱入谱温岭、玉环、乐清总人数6607人,其中健在人数1790人,还有黄岩区、宁海县、乐清市打铁巷、前岙孔、玉环日岙等没有入谱。现实状况,大约温岭人口3100人,玉环人口3800人,黄岩人口1200,乐清人口3100人,宁海人口2900人,延集支一共人口1.3万左右。
江绾端廉支。现主要分布在城南镇岙环上塘村、何家村、蒲洞村,城东街道岩下湖南村、路桥区金清村。端廉后代开始子孙繁衍慢,人口少,前五代单传,49代高、50代钦、51代文臧、52代萬涵、53代溥、到54代、溥才生二子,恩辄、恩轨。据民国谱记载至68代传辈、69代继辈、70代广辈人口增加才较快。68代传辈153人,69代继辈164人,70代广辈160人(还有新出生部份没有统计在内),共1080人,健在的263人。在这次续谱中截止2002年底人数比较多的是宪辈68人,庆辈180人,繁辈199人,祥辈69人,还有部份人没有入谱,现人口为2900人左右。
江绾彦邦支。现主要分布在城南镇岙环何家村、大吕叶家村、箬横镇贯庄三甲、庙前、横陈等村庄,石陈镇杨柳坑、南塘、钓滨等村镇。彦邦支子孙在6代里繁衍可以,之后繁衍也较慢,时隔九代,到58代只有公玉、公祥2人。59代5人,60代、62代分别也只有9人、10人。再过了六代,人口增长才快起来,据民国谱记载也在68代传辈、69代继辈、70代广辈增加较多,分别增至150人、160人、173人,共1085人,健在的243人。在这次续谱中截止2002年底宪、庆、繁也较多,分别为71人、116人、117人。也还有部份人没有入谱,现实际人口为2500人左右。
分布时间
分布的年、月时间难以查清,只好用代数来考证。主要是延集支分布到玉环、黄岩、乐清、宁海等地。分布地域广,分布时间早。为了有利考证这个问题,将延集支六代里子孙及外迁情况作个统计,分列如下:孔延集六代里子孙及外迁情况(全国孔子世家谱载)。
45代
|
46代
|
47代
|
48代
|
49代
|
50代
|
|
|
若虚 ────
|
端方 ───
|
受乾───
|
兆荣
兆华
|
|
受亨───
|
兆进
|
|
端正 ────
|
嘉受───
|
兆敬
|
|
端直 ────
|
嘉锡───
|
叔信
|
延集
|
宗 路
|
若盈(迁南岙)─
|
端严 ───
|
理成───
|
光如
|
理就───
|
洪奇
洪異
|
若有 ────
|
端质 ────
|
嘉明───
|
乾佑
|
|
若振───
|
端山(原名山)
|
|
|
端雲(泗云)
|
|
|
端仍(泗仍)─
|
富立
芬
|
|
宗程(迁玉岙)─
|
端水(泗水)
|
|
|
端玄(泗玄)
|
|
|
|
|
端成 ────
|
受福───
|
兆科
兆甲
兆林(迁水桶岙)
|
|
|
受绿(迁筋竹)
|
从上述表中可看出:第一,延集有二子,次子宗程就迁往玉岙,今称玉环县沙门镇日岙村。第二,延集有四孙,其中第二个孙若盈迁往南岙,今温岭城南镇南岙村。第三,延集曾孙48代端山、端雲、端仍、端水、端玄五兄弟的后代都没有入谱。第四,延集曾孙49代受绿迁往今乐清市芙蓉镇筋竹村。第五,延集曾孙50代兆林迁往今玉环县沙门镇水桶岙村。同时,从上述表中分析:第一,延集曾孙(49代)有五位没有载入孔子世家谱,因为他们已迁往乐清、黄岩、宁海。在乐清仙溪镇前岙孔村、打铁巷村、宁海县他们自己所保管的家谱中已载明其祖是端山、泗云(端云)、泗仍(端仍)、泗水(端水)、泗玄(端玄)。在民国时乐清宗亲他们只是把谱修好,没有拿到山东曲阜载入全国《孔子世家谱》。第二,乐清经常有人讲打铁巷、前岙孔孔子后裔早还是筋竹村孔子后裔早,还有的说筋竹村孔裔是在乐清附近村庄迁过去的。其实这些在表中可以得出结论。延集的曾孙48代端辈就迁往前岙孔和打铁巷。筋竹村是延集曾孙49代受绿是从玉环日岙迁去的。也由此可见,大陈岛的孔子后裔也是延集的曾孙48代端辈的后代。因为大陈岛是从黄岩迁入、黄岩是从乐清迁去,黄岩现分布的还有羽山、长潭等地。
关于在80年代所修的地方性《孔子家谱》称:“直隶大名府知府55代克庸,其兄叫克徵”。这完全是张冠李戴的错误。在全国《孔子世家谱》郏县派温岭支上查找,克庸没有亲兄弟,克庸父叫思康,克庸子叫希泰,且从49代嘉锡开始到克庸至60代承勳、11代都是单传,从承勳开始才有二子,长子叫宏盛、次子叫宏倡。《孔子世家谱》上共有17个克字辈,根本没有克徵这个名字。那么!克徵究竟是谁的后代?准确地说,应该是47代若振的后代,因为若振有六个子,除端成外,其他五个子,端山、端云、端仍、端水、端玄都载在乐清、宁海自己的家谱上,把五位称为乐清派、宁海派。可惜的是乐清、宁海在民国修的家谱没有送到曲阜载入全国《孔子世家谱》,自己所修的家谱保管不严,至今已残缺不全。所以,从全国《孔子世家谱》上无法找到克徵的名字,也难以把克徵一代一代的先祖查清。
另外,关于乐清、宁海孔子后裔自己保管的家谱上载:泗山(端山)父谏,泗仍(端仍)、泗雲(端雲)父成,泗玄(端玄)、泗水(端水)父居。对于这个载法应以全国《孔子世家谱》载明这五兄弟的父是若振为准。理由:①全国《孔子世家谱》是根据嘉靖谱、光绪谱续修,有历史依据和可靠性,按常理不会出错,且又符合江绾的实际状况;②这五位兄弟的父辈是47代,《孔子世家谱》上延集孙47代只有四位,若虚、若盈、若有、若振,根本没有谏、成、居;③确实端成没有外迁。《孔子世家谱》上已载明端成的次子49代受绿才迁往乐清芙蓉镇筋竹村,长子受福,其三子兆林还迁往玉环县沙门镇水桶岙村。这三点理由,可以说,应该归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端山、端仍、端雲、端玄、端水的父亲是若振。
另外,根据《孔子世家谱》还有孔子后裔不断地迁往外地,楚门水桶岙兆林的后代迁往外地比较多,有56代希珍迁居闸头,今城南镇岙环沙头村,希珍父克渺,子二,言附、言依。62代闻岳,子贞年、贞吕、贞幹,贞吕迁城南岙环上岙,68代传寒迁楚门小塘,传金迁白岭下,传方迁都墩。其他的还有62代闻声迁雾岭下,闻声父宏昌,子贞华。63代贞顺迁温岭新河寺前桥,父闻誉,子二,尚杰、尚达。尚杰至67代有8兄弟,但到68代绝。尚达后迁山西,子衍昌。64代尚向迁温岭城南大湾山,子二,衍进、衍信,尚发迁池头,子衍涯,尚佑迁马湾,子二,衍梅、衍广。65代衍善迁玉环寒坑,子三,兴满、兴足、兴山,衍纬迁玉环罗岙,子三,兴慎、兴余、兴送。66代兴光迁玉环庙湾洋心,子毓管。兴霞,子毓橙迁密溪。67代毓全迁营田,子二,传志、传田。68代传光迁盐盘,子继有,传德迁丁岙湾,子二,继洪、继右,传忠迁小竹岗,子二,继魁、继星。69代继德迁白马岙,继敬迁鸡冠山,继炳、继土居营田,继炳子广福,继土子广寿,继树、继会、继祖居双屿,继树子广因,继会子二,广行、广土,继祖子广福、广德,继赵迁楚城北门、子广金。以上孔子后裔外迁,由于年代久远,当地家谱又不全,很难找到,仅供参考。还有其他居住在各地的孔子后裔以2002年修的《孔子世家谱》为准。
下面将孔端廉、孔彦邦五代里的情况及比较清晰的村岙,以表格形式罗列如下:(表格略)
分布特点
深山隅角安家。综观孔子后裔的分布状况,有50%迁居偏僻的山村。在温岭市本地有城南蒲洞,玉环县沙门镇水桶岙、都墩,乐清市仙溪镇、打铁巷、前岙孔,宁海县力洋镇力洋孔村、深圳镇孔家村、上横山村。在古代这些村庄用温岭的土话来说是“打鸟勿落洋”的地方。交通不便,人烟稀少,没事无人问津的冷岙。孔子后裔却偏要迁居那里。因为他们三位支祖孔延集、孔端廉、孔彦邦虽都是名家名门,有地位的上层人物,但厌恶社会纷争、厌恶社会动荡,淡薄名利,看破红尘,来温岭是隐居,不是荣耀。所以,他们的后代大部分居住在深山冷岙。山不在高,有林就美。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国发达地区,不是把小别墅、小康型住宅向山边靠吗!那里没有污染、环境优美、空气新鲜。孔子后裔凭借党和国家改革开放,促进发展的富民政策,甩开膀子同样干出了一番新的天地。有些办起了企业,有些承包了果园……,盖起洋房,造起了别墅,生活过得十分温馨和幸福。
沿海边陲居住。孔子后裔对大海情有独钟,有50%迁居在沿海边陲。温岭县石陈杨柳坑、城南上塘、南岙,乐清市芙蓉筋竹、靖江西沿,宁海县力洋。这些村庄都在天涯海角。也确实这些天涯海角给孔子后裔繁衍生息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无菜讨小海,没钱向大海。虽崎岖不平、路道小、交通差,但在那里以舟代步,机动灵活,有事行动方便。许多事情好中总有差。在旧社会经济落后,船只小、设备差,孔子后裔出海伤心悲哀的事故常有发生。现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合理地开发海洋资源。大风大浪有了卫导设备,人身有了保障,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孔子后裔们以勤为荣,苦中有甜,乐在其中。
群落多分散少。在孔子后裔分布的50多个村庄中,都是一片一片地居住,很少东一户西一户个别居住。象江绾上塘、何家、南岙,几乎是清一色的孔姓。按理说何家应何姓的多,其实大部份是孔姓。宁海深圳镇的孔家村、力洋镇力洋孔村,乐清县仙溪镇前岙孔村,它本姓带有孔,全是姓孔的理所当然。但象玉环沙门镇日岙村,宁海县深圳镇上横山村等,也是孔姓占绝大部份。只是在解放后,有成绩、有能力出去工作,有学业分配工作,才有些到外地安家落户。追其理由为什么呢?使之不免想起可能与儒字有关。在考证有关历史原因,查阅资料,在有关历史书籍、尤其在《温岭市志》上儒林、儒士、儒生多处可见。请教了许多内行老先辈,他们说这些儒字带有称惠意思。拿现在的话来说是先进、标兵。纵看温岭宋、明时期儒学气氛非常浓厚。大儒学家朱熹经常活跃在温岭、温岭附近地区。朱熹继承了传统的儒家学说,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形成了朱熹学说,对社会、对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后裔在这良好的儒学气氛里一定是得益非浅,比如说给孔子后裔减税收,免丁役,有学田等等。如果没有很好的社会背景,受歧视、受奚落,东奔西逃,怎样才能安家,会四处奔家,处处不是家。所以说有了良好的儒学氛围,营造了适应的社会环境,给孔子后裔集体群落提供了可靠保证。
第三章 历史遗迹
第一节 孔子铜像
孔子铜像是温岭市江绾孔子后裔保存至少有一千多年的传家之宝,高26厘米,重1公斤,冠后起两柱横簪,缙笏端坐,形状古穆,铸相奇妙。
明太学生、武举、贡生,直隶大名府知府55代孔克庸重建、恢复宗鲁堂。从此,江绾孔子后裔及附近群众对孔子铜像更加历代敬之如神,由有威望的族人专门保管、珍藏。仅在孔子诞辰日,举行礼式,擂鼓鸣炮,撑伞遮像,有卫士二、三人专程奉送,观众目视相迎至宗鲁堂,供族人和群众瞻仰祭拜。
据江绾先辈传说,孔子铜像二个半,山东一个,江绾一个,福建半个。就目前掌握的情况,还有一个半尚未发现,至今也没有发现类似的孔子铜像。又据传说这尊孔子铜像非常灵验。其一,施法护主。在唐末后晋天福五年孔延集从福建莆田乘着一叶扁舟,胸怀这尊祖传的孔子铜像,飘洋过海,在大风大浪里颠波了多少个险象环生的日日夜夜,才到达浙江温岭江绾这个地方,就是这尊孔子铜像施法护主的结果。其二,自身保护。孔延集次子宗程迁往玉环楚门日岙后,其子孙想请去这尊铜像放在自己村上祭祀。当请到何家至日岙的岭头时,请铜像的这位同志肚子痛得无法忍受,连一步路也不能走了,实在无奈,也只好把这尊孔子铜像送回原处。其三,保佑孔子后裔和附近群众繁衍、安康,学业进步和风调雨顺。许多群众说铜像在江绾,江绾山头没有一个小虫子,文革中把这尊孔子铜像抄去,小虫子满天飞,咬得人的皮肤疙瘩一块一块,铜像请回去,小虫又一个也没有了。
这尊孔子铜像在文化大革命中曾被造反派抄去,幸亏在原市志办主任吴小谦、原市展览馆馆长叶祥土等有关领导和同志的保护、支持下,及江绾村干部的迫切要求下,才完好无损,于1979年回归老家端严正坐。分布在玉环、乐清、宁海一带的江绾籍孔子后裔纷纷前来庆贺祭拜。近年来每逢古历8月27日,各地的孔子后裔和附近群众云集到宗鲁堂举行纪念孔子诞辰活动,使这尊孔子铜像更加庄重,显得更有价值。
关于这尊孔子铜像在什么年代铸造,曲阜师范大学骆承烈教授有个鉴定意见,附后。并附孔子铜像像片一幅。
对浙江省温岭市江绾孔子铜像的鉴定意见
1995年11月12日,在温岭市孔子思想研究会负责同志的陪同下,我和曲阜文管会主任孔祥林研究员赴江绾宗鲁堂学习、考察时,亲睹当地孔氏历代珍藏的孔子铜像。经认真观察之后,初步认为此像年代较古,似为北宋之前的文物。其理由如次:
一、唐朝以来,佛教盛行。除一些摩崖刻石外,全国到处用铜、铁等铸造佛像。孔子在唐代中期已初尊为“文宣王”,倍受人们尊崇。仿佛教形式予以造像,应有可能。
二、此铜像外实中空,与唐时造像相类。铜像为铜与其他的合金,可增加硬度,日久变黑,与唐时佛像亦同。
三、宋明以后,孔子地位飞速提高,其像为着冕旒的帝王服。而此铜像却着一般官服,戴司寇冠,正与当时人们对孔子的态度相合。
四、此像之冠不同于顾恺之绘《孔子为司寇像》之司寇冠,而是当时的官帽。此官帽又不是宋时长翅乌纱,而是圆帽上锦花。故应在宋前。
五、孔子面部圆润丰满,为唐时风格。宋时则瘦削清秀。
依当地家谱记: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延集由闽避乱来江绾,携世传孔子像。依此说印证此像,应为可靠。此像由孔氏珍藏,体现其敬祖的崇敬心情,另从文物的角度上看,亦有较高的价值。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教授骆承烈
1995.11.6
第二节 江绾孔庙
《嘉靖太平县志》卷四载:“宣圣庙旧宣圣祠在二十六都江绾孔氏。洪武初,孔克庸为大名府知府,谒阙里,考宗谱,知为唐袭封文宣公齐卿之后,因建祠江绾。岁久屋坏,令尹曾侯才汉重建,改名宣圣庙。”《嘉靖太平县志》卷八载:“宗鲁堂在县三十里江绾,国初大名府知府孔中夫(克庸)建,衍圣公孔纳记。又有望云堂,祭酒宋纳记。宗鲁堂屋老且坏,今令尹才汉以孔氏均徭优给修建。”
根据上述两处记载,江绾孔庙又称宣圣庙、宣圣祠和宗鲁堂。宣圣庙、宣圣祠在人们中都已忘却。关于宗鲁堂是在孔子后裔氏族中所用的正名,一直延用至今,都称宗鲁堂,孔庙只是平时用的俗称。另外,也记述了在嘉靖年间,对孔庙的修建是县令曾才汉以孔氏徭优而修建。至于江绾孔庙究竟是谁始建,在很多历史资料记载,粗看是孔克庸所建,其实不然。理由:①克庸(55代)与他先祖孔延集(45代)相差十代,距三百年左右,建孔庙不可能拖那么长时间。②谢铎受孔氏之邀给江绾家谱作序中载:“后晋天福五年,仲良之孙讳延集者避居乐清之江绾,因立宗鲁堂以祀先圣,今五十八世矣。”克庸在自己家谱上作序也载:“四十一世讳仲良为莆田令,四十五世讳延集,以后晋天福五年,避兵于温州乐清之江绾里,建立圣庙,奉祀迨今五十八世矣。”在这两段作序中可以看出四十五世延集避居江绾后就建立孔庙以祭祀圣祖孔子。另外,彦邦出身教育世家,子孙六代内都有教授之职,从事教育事业,其孙子(51代)起名就是宗鲁,根据这些记载应与宗鲁堂的始建紧密地联想在一起。种种记载迹象及分析表明克庸始建孔庙几乎没有可能。在明永乐年间孔庙年久失修被毁,克庸任直隶大名府知府时重建,恢复了江绾孔庙。所以直接记述孔克庸建江绾孔庙对历史的实际状况是有出入,不能归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江绾孔庙是孔子后裔怀念圣祖的主要建筑和祭祀的地方,有房三楹,解放初改为小学。1991年石陈钓滨孔宪鉴对江绾上塘、南岙、何家三村的干部宣传、鼓动建议建立孔庙,三村干部孔乾福、毛定法(孔氏女婿)等积极响应,紧密配合进行筹建。由孔昭合、孔昭州、孔瑞根、孔玉春、孔小鲁、孔国川、孔伯青、孔宪巨、孔夏方等牵头并筹措资金,于1992年在江绾小学前重新建成江绾孔庙。屋三间,两侧还有较少的引香房,坐北朝南,长15.5米,宽15米,占地面积232平方米。中间塑有孔子像,高2.6米,宽0.9米,孔庙前两侧有旗杆石,为孔广德孙孔宪良立,一对石狮,为孔昭合赠。
1995年孔祥林到江绾考察、讲学时,捐赠给江绾孔庙一千元。
第三节 温岭孔庙
温岭孔庙在嘉靖、嘉庆、光绪太平县志上均有记载。原称大成殿,后改称先师庙,旧制三间,东西庑各七间,戟门三间,棂星门三间,阶下有露台,庑之左神库二间,右二间为神厨,最后四间为号房,其前为泮池、泮桥,棂星门外稍东为登云桥,左右二坊,左名兴贤,右名育秀,后改腾蛟、起凤。即大圣宫墙名贤薮泽坊。又辟广前街,凿明沟行水。初,是温岭县首任县令常完定基建立在县西北百千山下(今县后山)。与温岭设县治相伴而建。建后,就嫌地湫渍,并常有山洪暴发被冲击。成化七年(1471年)迁县东五百步范五经故宅处(今横湖小学)。之后,县令袁道、县丞范亮、知县丁隆、刘弼、毛衢、曾才汉等多次进行扩建、修葺。嘉庆五年(1800年)夏,风潮告灾,学宫(孔庙)当城东隅,地势卑洼,水淫积聚,墙宇陊剥不治。次年,杨蕴华任县教谕,奉檄秉邑铎,引为己任,带头捐奉禄,组织筹措资金。在他的影响下,一倡百和,踊跃捐款,积金六千余。教谕亲自参建,由老成绅士林乔本总其成,叶昐、林德瑜、叶本桐为董事,匠役欢赴,逾年开始重建孔庙。把孔庙升基五尺余,经年工成,庙制增峙,丹楹砻桷,窠拱攒顶,盘螭、菱花、龟背之画,耳目一新。仿曲阜孔庙模式,整体规模分三轴,中轴为主体,有大殿、崇圣祠等,约有34间,东有鹤鸣书院、训导署等,西轴有射圃,缭以石墙,广五丈,长三十丈,还有教谕署、启明祠等。重建的孔庙,居台州首位。台州知府特通阿赞尝其事,作有《重修太平县庙学记》,盛赞修得好、有功绩。
此后,常有岁修,至解放时大体保持原貌。1949年6月29日温岭县人民政府成立大会,还在孔庙召开。1958年温岭县新建人民路,拆去许多,后被横湖小学、商业、文化等单位日益占用,直止拆完它用,有名无实。孔庙实为文庙,是人文精神的一种标志,经常受到吴小谦、陈武韬等老一辈的怀念。吴小谦写有《谈孔庙兼谈重建孔庙的倡议》,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三史罕人”王伯敏怀念深甚,他在一文回忆中写道,“温岭孔庙中的孔子十五志于学鼓励他用功读书”。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骆承烈两次去温岭讲学,都提出重建孔庙的倡议,重建温岭孔庙的呼声甚高。温岭市在建设文化强市中能把它列入议事日程,在筹建其它文化设施中加以考虑,当然这是一举二得,再好不过了。
附:温岭孔庙图二幅。
第四节 望云堂 鲁青轩
望云堂 亦有称望云楼。《台州府志》记:“望云堂在江绾,明克庸建,祭酒宋讷有记。”(注:宋讷,元末明初滑县(今属河南)人,字仲敏,号西隐,元至正进士,任盐县府尹,弃官归,洪武中征入,授国子助教,超迁翰林学士,再迁国子祭酒。严立学规,治太学有成绩,太祖颇敬重。年老归,洪武二十三年病卒。有《西隐集》。)
鲁青轩 《台州府志》记:“在江绾,孔克瑜建,鲍原宏有记”。(注:原宏,名仁济,号恕庵,明初太平名儒,少年苦学,肆力群籍,为文精密雄健,尤精于理学。洪武二十三年荐为乐清训导,永乐元年升伊府纪善。永乐四年进《治国要道》十二章,受成祖谴责,八年朝臣王淮、胡俨、杨士奇等推荐下,擢云南提学,未上任卒。有《恕庵集》。)
第五节 延集、克庸墓
上几年人们只知道孔延集是江绾孔子后裔的支祖,不知道还有孔端廉和孔彦邦二位支祖,所以人们对延集影响最深。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也确实是延集去得最早的第一位开山支祖。孔克庸任直隶大名府知府,鞠躬尽瘁,一心为国捐躯,在孔子后裔中影响也最深。所以,孔延集、孔克庸在江绾孔氏中是最受尊敬、崇仰的二位历史人物。每年在孔子诞辰日,有许多老人要求去延集、克庸墓前祭扫,因墓状、场地都不尽人意,使他们都扫兴而归。为此,后裔和群众议论纷纷,要求把这两位支祖的坟墓搬迁一下。温岭市孔子思想研究学会认真听取了各方意见,以孔子后裔为主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调动有关人士,开展这项工作,利用荒丘,选好了墓地。于1994年古历10月初6日,以江绾附近后裔为主搬迁了克庸原来的墓穴,并将延集联在一起,建了这二位祖墓。当时,由于经济短缺,只建好墓的轮廓。后来,通过再次筹集,才逐步建好。
墓地座落在江绾北面的烟登山,坐南朝北,与城南镇江绾的公墓相连接。此墓由岙环路殊有经验的师傅郭冬连承建。墓穴四座,左延集与安人,右克庸与安人。墓垂联由陈武韬老师所题。左:丰隆德望传环宇,孝悌家风勖子孙。横披,风范足式。右:道德千秋著,文章万世尊。横披,诗礼传家。墓长12.5米,宽8.2米,后墙高3.9米。墓道地一张石桌,四张石凳。墓四周墙头盖流璃瓦,作有二龙戏珠。墓四周二旁栽有松柏。
第六节 家谱中赋诗
曲阜知县赠克刚①克仲诗
靖康兵起祖分违,从此南还作两枝。
宋室尚存前日传,孔庭犹记旧时碑。
忽将别意题诗句,且把宋盟付酒卮。
去去频当寄族信,秋风弗使雁来迟。
①注:克刚,宣德丁未年55世孙晋宁县学教授
公镛任广西按察使同弟公铭岁贡比还过邹诗
五百年前是一家,如今人物更繁华。
派分洙泗源流远,世历春秋岁月赊。
爵折宗元南北异,教行邹鲁姓名嘉。
鳣堂讲罢多清趣,一曲瑶琴对杏花。
彦绳①感群侯诗
避灾扈蹕向南迁,派衍三衢赖谱传。
圣泽有天皆复冒,宗枝无地不绵延。
六龙虽逊元封爵,五鼎猶存宋锡田。
盛世褒崇嘉奉祀,群侯阴敫对
①孔彦绳,字朝武,南宗59代,明正德元年(1506年),被恩受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
廪膳生公望诗颂群守。
南北衣冠一脉传,贤侯丕振意何虔。
爵封世秩荣宗子,田复春秋祀圣贤。
设馆延师多造就,採芹游泮藉陶甄。
泰山北斗恩难报,漫把新诗赋短笺。
台州府城底,嘉靖壬寅岁赐进士出身,江南直隶监察御史号松岩讳符验赠诗
盟好己寻君子侣,清风先得古人心。
万杆挺挺首阳操,六律雍雍嶰谷音。
寒绿影随溪上月,电班光拂岭头云。
王猷遮莫称知己,此日论交属孔林。
蒲岐侯宅嘉靖壬寅岁赐进士出身,礼部右侍郎奉政大夫侯一元赠诗
山人踪踪早离群,三径初开万竹分。
风落绮窗明翠玉,月临华馆散晴云。
已资素节同寒岁,更借清辉照典墳。
为待伶伦裁凤律,几回京雨思湘君。
第七节 优待
孔子被历代帝皇尊崇与追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的子孙也受历代皇朝的宠爱,有着常人没有的特权和优遇。江绾孔子后裔也不例外,与山东曲阜、浙江衢州的孔子后裔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从《褒崇圣裔箚付》给温州府及《孔氏宗长箚付》给江绾孔子后裔60代孔承贤转给台州知府的函,可以看出江绾后裔的优待。
褒崇圣裔箚付
温州府承蒙浙江等处,承宣布政司箚付,该承准行在户字第一百四十号勘合为俸给事内一件。陈言事浙江清吏司案呈抄,蒙本部案验。云南清吏司案,呈行在礼部,送行在礼科,抄出顺天府推官徐郁所言一件褒道崇学事。伏睹圣朝崇尚圣贤之道,推恩及其子孙褒袭爵,封其余子孙弟侄皆免其差役。及颜、孟二氏之后,专设教授,以司训诲,传习仁义道德,无坠先业,此实万世之盛典也。惟宋时衍圣公孔端友父子扈从高宗南渡,虽是去违宗国,君臣大义所在,亦有遗失。今其子孙流寓于温衢台处府居住,未得均沾恩泽,与民一体当差,有司不加优容,甚至埒夫作贱役,一概差遣及照先贤。道国公周敦颐、豫国公程颢、络国公程颐、温国公司马光、徽国公朱熹,上继远圣,下开来学,有功圣门,后世是赖,惟以从祀庙学。子孙亦皆乱杂编氓,祀墓不免夷圮。伏惟圣上大兴文治,将於变斯民,如蒙准言,乞勅该部转行各处,将圣贤子孙,礼访上闻,照例优免差役,令於所在儒学习业,择其材质,可用者量加禄祑。应有祠墓,官为修葺、置守,庶使诸君子之泽,悠久不替,感发兴起,有补世教,则比屋可风之美,亦可以驯至矣。具题奉圣旨说的是六部都察院计议停当来说,钦此。钦遵抄出会同行在吏部等部,都察院少保工部尚书吴等计议,得合准所言,宜从行在户部、礼部施行具题。正统元年8月15日早,各部官奏奉圣旨是钦此,钦遵外案,呈擬令通行抄案到司案,呈合行本司,转行所属,照依奏奉,钦依内事,钦遵施行,移付准此合行,本府转属着落当该官吏照勘合内事理,钦遵施行,奉此合行,本县照依箚付内事理施行。
正统2年12月21日 (录自《孔氏宗谱》)
孔氏宗长箚付
山东兖州府曲阜县,御赐龙藤拐,主领家务,永远遵守孔氏家庭为宗支事。宣圣三十七代孙齐卿,次子惟时为沧州录事参军。元和间,(注:806-820年),四十一世孙仲良宦游之南闽地而居焉。四十五世孙有延集者,后晋天福五年(注:940年)由闽而迁于浙江温州府乐清江绾居住。五十五代孙孔克庸任直隶大名府守,赍谱牒,诣阙里,拜祭圣祖大成至圣文宣王。五十六代孙希学等,遂立牌为记,作诗为文送行。洪武二十一年(注:1388),有孔克朝任兖州府宁阳县令,又拜祭。正统五年(公元1440),五十七世孙孔名伯亦赴庙拜祭,衍圣公亦赋诗送行。今六十世孙孔承贤,于本年(注:正德十一年1516年)亦赴庙拜祭,告称今分台之太平,所属孔氏子孙,自宋元恩典蠲免税粮、差役等至今。查得孔承贤实系阙里九门上祖流裔,虽住居隔属,乃万派同出一源,一本而散为万殊也。凡一应大小杂泛差役等项,该部照例蠲免。或以往者,府县有司,当体圣心追源反本,另行改替。有未来者,永不许编充。所居房屋兽头,日用衣冠,概要方巾大帽、圆领大带,以见宣圣之遗嗣。每月朔望在家庙行礼,或遇行丁祭,赴县学随班,不许在家坐视。凡子孙争讼、曲直,例该宗长理向,不可轻属有司。如恃顽不遵所理者,宗长合行具呈有司,永不许入宗,亦不许子孙干求吏卒,以污先圣之德。凡有一应所为皆如曲阜县相同。毋与常人同伦。右箚付浙江省台州府太平县宣圣公六十代孙孔承贤等收执,准此。
正德十一年二月 日给期 (录自《孔氏宗谱》)
从上面《褒崇圣裔箚付》、《孔氏宗长箚付》中可以看出,与孔端友父子跟从高宗南渡,“流寓於温衢台处府居住的后裔照例优免差役……,应有祠墓,官为修葺,一概差遣及照先贤”,等等,照准施行。在《孔氏宗长箚付》中,“查得孔承贤实系阙里九门上祖流裔,虽住居隔属,乃万派同出一源,一本而散为万殊也。凡应大小杂泛差役等项,该部照例蠲免。……凡有一应所为皆如曲阜县相同。毋与常人同论。”更可一目了然江绾后裔有着同等的优待。先看曲阜、衢州的特权,后看江绾的实际优待。
曲阜优遇 《曲阜市志》有记。从宋代开始,由赐户变成赐田。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赐孔庙祭田百顷。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新赐祭田百顷。8年后,敕将旧祭田均给族人耕种,再赐新祭田百顷。明代对孔府的优遇超过往代。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一次赐孔庙祭田2000大顷,永乐年间又赐赡田73大顷。清代悉照前朝旧制相沿。至此,孔府的祭田形成6屯7厂18官庄,分布在山东、江苏、河南、河北4省30多个州县。
优学 宋大中祥符年间,真宗批准将孔氏家学改为庙学,以教育孔子子孙。元祐年间,官府拨款改建孔氏庙学,学官按郡学规格设教授、学录。后又添颜氏、孟氏子孙,且划拨学田。明成化年间,定名“三氏学”,万历年间,增入曾氏子孙,改名“四氏学”,并定廪生,增生员各40名。清代,定教授官秩为正七品,学录官秩为正八品。
优试 明天启元年(1612年)礼部议准,在乡试科取时孔氏后裔另编“耳”字号,于添榜时如无孔氏中试者,通取孔氏试卷,当堂公阅,取中一名,加入山东省原额之外,但不必拘定一人。此后共历5科,每次均取中2名,后还增至3名,即所谓“无孔不开榜”。由于科考中的特殊优待,孔子后裔取得功名的颇多,据《孔子世家谱》载就有5000多人,其中有进士、状元、榜眼、探花、会元、解元等。
衢州特权 《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志》有载。内容很多,简单列如下几点:①自宋以来,享受免差特权,除翰林博士本身能享受外,范围相当广泛,还对其相关的人,包括庙户、仆役、礼品、乐舞生、府庙属官以及孔氏南宗族人等等,同时优免。明初,孔氏南宗曾一度丧失特权。正统元年(1436年)顺天府推官徐郁为“褒崇道学事”,上书朝庭(《褒崇圣裔箚付》中内容就有),“南宗孔氏,未得恩泽,与民一体当差”。准后,照例优免,又重获免差特权。清代承袭明制,一切杂泛差役,概行优免。②享恩受官职特权,参加进士考试。48代孔端隐以进士及第出仕,官至文林郎、江陵府观察推官。入太学,成为上舍生,取旨受官。嘉熙二年(1238年)51代孔应得补入太学,累官至资政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参与南宋最高军务。清代顺治九年(1652年),将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舆导的颜色由明制的皂色(黑色)改为黄色。黄色与皇舆同色,“其制甚贵,后世多未敢行”。③优学优试。也与曲阜一样享受“无孔不开榜”的特遇。依“曲阜四氏学乡试耳字号例,先行广额进儒童入学”。每次学政在衢主持乡试,允许孔氏南宗在正额外入学两名秀才。孔氏南宗家庙礼生可以不经考试就获得童生资格,直接参加学政主持的秀才考试。
江绾孔子后裔的优待。至今还流传着以下几点:①优学。江绾许多老人现在还讲,“温岭县令孙启泰非常悉心照顾关爱,给我们学田30亩,在横山头(指温岭市城东街道横山头),所得租款,给子孙读书”。听后我们都不敢相信,哪有孙启泰?查《温岭县志》光绪29年县令真有孙启泰。他们还讲“直至解放初期还照样优待,在江绾宗鲁堂小学读书的孔子后裔不缴学费,免费入学。”②优考。在孔子后裔业绩里已写到有那么多的太学生、五品军功、六品军功、七品县令等应与优待有关。就在近代江绾上塘岭下孔宪挺(健在)父孔昭琥(昭琥有五兄弟,个个是“将军”个子)被朝庭“物中”(优待)去考武官。他到试场,看每个身强力壮,武艺高超,认为自己不行,悄悄地逃回来。考后,考官找昭琥,要录取他。结果名也没有,人也没有,放弃了一个优待名额。因为,昭琥是有功名的世家,祖父孔广信是武官,祖叔父孔广瑞七品衔,曾祖父孔继晖太学生。③免税赋。在宋明时期全部蠲免粮、租,直至解放前,渔民不缴渔业税,小贩不交营业税。至今还有许多老同志说:“江绾孔姓在城里,扁担横着走的”。这句话拿现在来说,是贬义词,无理骄横。但从旧社会另外的角度看是一种特权,受宠、优待的反映。
第四章 族祖交往
曲阜是孔子的出生地,是孔子后裔的聚居地,又是孔子后裔的发源地,是早已闻名于世的圣地。衢州是孔子长孙、48代孔端友随从宋高宗赵构南渡,宋高宗赐家安居之地。之后,使孔子后裔分成了南北两宗。其实衢州不是所有南宗后裔的宗祖地,但实际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是长孙居住的地方,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族宗、族祖的地位。所以,孔子后裔加强与曲阜、衢州的联系、交往,应该说是一种本能意愿的反映。
据《孔氏宗长箚付》记载仅在明代约140年的时间里,温岭江绾孔子后裔去曲阜祭祖有四次。时隔400多年后,在当代温岭江绾孔子后裔又恢复了与曲阜、衢州的关系,与曲阜交往四次,与衢州交往三次。
第一节 明代四次去曲阜。
第一次,克庸任大名知府时“赍谱牒,诣阙里,拜祭圣祖大成至圣文宣王。”据《孔氏宗长箚付》记载。谢铎谱序中亦记:“洪武初江绾之孔有大名府守克炯、庸者,谒祀阙里,为立乐清孔氏之碑,于是优复之典,上埒宗适,而源流益深远矣。”克庸在曲阜受到五十六世孙孔希学等热情接待“遂立碑为记,作诗为文送行”。(注:孔希学,洪武六年十二月,被太祖封为资善大夫,袭封衍圣公,为振兴曲阜孔氏家业,作出贡献。)
第二次,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孔克朝任兖州府宁阳县令,又去曲阜拜祭。
第三次,明正统五年(1440年),五十七世孙孔名伯,亦赴曲阜孔庙拜祭,衍圣公亦赋诗送行。
第四次,正德十一年(1516年),六十世孙孔承贤,赴孔庙拜祭。孔承贤转告山东孔氏,江绾今属台州太平县。孔氏宗长给承贤《孔氏宗长箚付》公函,转知台州知府。函称:“今查得孔承贤,实系阙里九门上祖流裔,虽住居隔属,乃万派同出一源,一本而散于万殊也。”要求当地政府按先王规定享受山东孔氏一样优待。即“凡一应大小杂泛、差役等项,该部照例蠲免。或以往者,府县有司当体圣心,追源反本,另行改替。有未来者,永不许编充,所居房屋兽头,日用衣冠,概要方巾大帽、圆领大带以见先圣之遗嗣。……凡子弟争讼、曲直,例该宗长理询,不可轻属有司。……凡有一应所为,皆如曲阜县相同,毋与常人同论。”
第二节 当代四次与曲阜交往
第一次,1994年4月16日,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现为文物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现任文物管理局纪检书记)孔祥峰和张林同志,受该会主任孔祥林的指派,出席了温岭市孔子思想研究学会成立大会。孔祥峰同志代表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会上讲了话。并在当天孔昭林、孔宪峰、孔庆淼、孔繁廉、孔祥峰合影留念。凑巧这张照片昭、宪、庆、繁、祥正好是一组,“五代齐全”。应该说这是一张有非常历史意义的照片,400年后重逢合影留念,继往开来,族谊深远。
附:孔祥峰在会上讲话的照片。
附:五代齐全的照
依照片拍序(后有照片均类同):左一孔祥峰、左二孔繁廉、左三孔庆淼、左四孔宪峰、左五孔昭林。
第二次,1994年孔子诞辰2545周年和国际孔子文化节期间,应山东曲阜市政府的邀请,吴小谦、孔春才、孔善根、孔宪鉴代表温岭市孔子思想研究学会,于10月2日动身赴山东曲阜参加这个举世闻名的盛大节日活动。在曲阜期间,访问了中国孔子思想研究所,参加了地方志年鉴、经济发展研究学术讨论会和全国孔庙保护协会会议,游览了“三孔”等名胜古迹。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活动,他们不但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丰富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两地之间联系,增进了族谊和友谊。
在会议空隙时间,孔祥林和这4位同志合影留念。
附:照片
左一吴小谦、二孔春才、三孔善根、四孔祥林、五孔宪鉴、六孔祥峰
他们回来后,写了《94曲阜行》,具体内容(附后)有曲阜新貌、走访孔子思想研究所、参加两会、畅游名胜、金色收获。
曲阜新貌
10月4日下午,到了曲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道路、整洁的路面。曲阜交通确实便利,全境新石铁路和327国道横贯东西;京沪铁路和104国道纵穿南北。在宽敞的道路中镶嵌着一条无际的绿化带,盛栽花木迎风招展,秋菊飘香扑鼻而来,暗示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欢迎之意。
当我们走进市区,只见店铺林立,商贸兴旺,新辟的市区,大厦矗立,豪华的高级宾馆的门面装饰富丽堂皇,显示了文化名城旅游业的发展。曲阜地多人少,土地肥沃,农产品丰富,价格较廉。我们走进一家饭铺就餐,点了五六道菜、喝了酒,饭后一结算,仅30多元。如果在温岭总要付60-70元,感到这里真可谓物美价廉。
曲阜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优势。它是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这个古老的圣土上有众多名胜古迹,经国家、省、市、县确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12处,成为研究中国东方文化的历史博物馆和文化旅游胜地。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曲阜市委遵照江泽民总书记“建设文化名城,繁荣曲阜经济”和李鹏总理“汲取孔子思想精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题词精神,大打“孔子牌”、大唱“孔子戏”,把发挥传统文化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经济道路。当你走在街上,到处都有“孔子”,从产品、店名到街道名,无不挂上与孔子有关的名称,如“孔府家酒”、“孔府宴酒”、“三孔饭店”、“圣府宾舍”、“孔府饭店”等,真如当地孔氏后裔反映:“这里是靠老祖宗孔子发财的”。曲阜市酒厂打“孔府家酒”名,年产优质白酒12000吨,年创利税超亿元,成为全市财政收入大户。
走访孔子思想研究所
5日,走访了山东曲阜孔子思想研究所。曲阜孔子思想研究所,位于市南,附设于曲阜师范大学校园内。我们在曲阜市文管局办公室副主任孔祥峰的陪同下,驱车到达“曲阜孔子思想研究所”。该所副所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故里文物研究会秘书长骆承烈老教授在三楼办公室亲切地与我们交谈。他说:“从你们所寄的资料和电视上所见,从人家交谈中所闻,今天你们又来,可称耳闻目睹了,知道你们这个学会搞得很好,成立大会场面也很热烈,群众热烈拥护,可谓群众性了;成立以来连出四期简报,亦可称活动频繁了。实在很难得,全国有的学会徒有虚名,看来你们在真干的。近来我和有关单位专家联合正在编一本有关孔子思想研究学会的名录,准备把你们这个学会也收编进去,全国孔学活动点分布图上,亦表上温岭的活动点。”当我们递送江绾孔子铜像照片,并作简单介绍后,他细观了照片,询问了简况后说:“你们这个孔子铜像很有价值,到目前止全国还未找到与之相像的孔子铜像。民间珍藏的尤其氏族珍藏的往往很珍贵。你们说这个像起码是唐时铸成,这一点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唐宋时期,早已把孔子神化了,把他铸成像作为佛来对待。这个铜像在那个时期铸成当然是有可能的。至于具体年代,须经许多化验、鉴定,才能定出来。可以肯定这个像是宋以前的。”他又说:“昨夜接祥峰电话后,我已转告资料室,整理一批我们研究成果的简报和书籍,连孤本的亦拿出来,让你们挑选,你们认为需要,均可拿去。”我们挑了二大捆书,满载而归。临别时骆教授再三交代加强联系,需要时他可以来温岭讲学,为共同繁荣孔学作出贡献。
参加两会
10月6日,参加了“94”国际孔子文化节地方志、年鉴与经济发展研讨会。会议在曲阜宾馆二楼会议室举行,副市长到会并致词。出席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12个省市及台湾的学者,大家济济一堂,畅叙己见,我们有幸被列为大会第三位发言,首位是台湾一位法学博士,其次是福建武夷山市副市长发言。我们代表温岭市孔子思想研究学会,发言题目是陈武韬同志写的《试论儒家的治国之道》。这篇论文在大会上宣读后,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得到好评。
10月9日,出席了首届中国孔庙保护协会会议。会议在曲阜文管局会议室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来自13个省市,代表了32个孔庙单位(据闻全国已登记的孔庙有136座)。会议先后通过了“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章程”,选举了会长和理事,曲阜文管会主任、孔子博物馆馆长、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孔祥林研究员任会长,首都博物馆馆长马希桂研究员等任副会长。浙江参加该组织活动的有衢州、杭州、黄岩三座孔庙代表。会议期间,孔祥林同志还与我们作了简短的交谈,他说:“温岭市孔子思想研究会成立的那天,我实在不能脱身,故未参加,仅派祥峰为代表出席会议,回来后听取了回报,温岭孔学会搞得不错,希望你们扎扎实实地搞下去。”
畅游名胜
曲阜是孔子的故乡,被称谓东方文化的博物馆,古迹名胜游览点很多。会议期间,由东道主组织,我们先后游览了“三孔”、尼山、少昊陵、石门山、寿丘、六艺城、论语碑苑等,还观看了大型庙堂艺术──仿古祭孔乐舞。(参加“三孔”略)
尼山,是孔子的出生地,位于市城东南30公里。有“夫子洞”,据传是孔子生于此洞内;有观川亭,据说孔子“逝者如斯乎!”句,在此吟咏;有尼山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他景观还有王老峰、鲁原溪、智源溪、文德林、白云洞等。石门山,位于市城北30公里处,山峰高峻,泉间纵横,洞壑深邃,古木苍翠,风景秀丽,据传是孔子后裔孔尚任隐居处,曾在此作名剧《桃花扇》。还有李白、杜甫话别处,刻有“朝登大庭库,云物何苍然。莫辩陈郑火,云薶邹鲁烟。我来寻梓慎,观化入廖天。古木翔气多,松门如玉弦。帝图终冥没,叹息满山川。”的李白诗句。寿丘,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的出生地。游览区占地120亩,内有宋宣和碑和宋庆寿碑,前者高17米,宽3.75米,厚1.14米,重380吨;后者高16.7米,宽3.65米,厚1米,重300吨。两碑的高度、宽度、厚度,重量堪称“世界之最”。少昊陵,位于市城东4公里,是传说中五帝之一少昊的陵墓,占地125亩,有建筑物17间,其陵宋代叠石加固,用一万块石围砌,有“万石山”之称,又因状如金字塔,故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新建的旅游点,有六艺城,论语碑苑。六艺城占地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设计风格独具匠心。以孔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题,再现孔子当年周游列国、讲学、教学、传艺等生动场面。论语碑苑,集全国书法名家之精华,以《论语》句为内容雕刻在石碑上,是书法精品的宝库。两处富有现代气息。
10月7日下午,我们还观看了以孔子为题材的文艺演出──仿古祭孔乐舞。该舞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宏大气势,庄严肃穆的礼仪,典雅凝重的古乐,使人们得到独特的艺术享受。我们不懂古文化,但观后深深地感到我国古民族文化的丰富、优美。
金色的收获
10月11日,我们离开了曲阜,返回温岭。回顾这次活动,真像桂香菊黄的金秋一样,获得了金色的收获。
①扩大了与外界的联系,增强了情感,增进了族谊、友谊。由于各种原因江绾孔氏与山东曲阜失去了联系,自今年4月16日成立了以孔氏后裔为主的温岭市孔子思想研究学会,下半年就通过这个组织,与山东曲阜的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又得到了加强。我们在曲阜受到曲阜市文管局和市政府办的热情接待。文管局、市政府都设宴招待。临行时文管局还送给我们纪念物──孔子浮雕像、《曲阜市志》、《孔子故里志》。孔祥林、孔祥峰还与我们一起摄影留念,标志着相隔数百年后孔子后裔宪、繁、祥三辈,又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为共同发展孔学而努力。通过这次活动,还使中国孔学的中心曲阜学术团体了解温岭孔学组织,并使我们利用曲阜讲坛,向全国学术界发表温岭孔学组织的论文,又把我市的孔学组织载入史册,这无疑亦提高了温岭知名度。
②看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经济结合产生的威力。曲阜市委、市府运用孔子故乡这个特有人文景观的优越条件,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大打“孔子牌”,大唱“孔子戏”。利用丰富的人文景观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利用每年举办的国际孔子文化节,扩大对外交流,引进国内外投资者,建设曲阜;还如利用孔子的崇高威望,大力宣传孔子,提高了曲阜的知名度,从而推进了曲阜大变,正如孔氏后裔反映:“我们是靠老祖宗孔子发财的”。我们温岭江绾是孔氏后裔聚居的地方,又是浙江沿海一带孔氏后裔的发源地,跟孔子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倘若能借这个优势与曲阜一样,走出一条新路,也可能推动我市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③搜集了一大批儒学研究成果的资料,书籍,取得了“真经”,为今后学会开展研究,提供了条件。我们一行归途上最大的行李是每人背上了一大袋的书。仅孔子研究所送的书,就有两大包。
曲阜之行还使我们结识了一批儒学研究巨子,又交结了一批新朋友,为今后与山东儒学界长期合作联系奠定了基础,这也是我们温岭孔氏后裔400多年来与山东孔氏失去联系后第二次又重新挂钩联络,并开创新局面。今后我们将取得的“真经”,慢慢地消化,落实在行动上,以推动我市孔子(儒学)思想研究学术活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而作出贡献。
第三次,1995年11月11日,应特邀,时任曲阜孔子博物院院长、中国孔庙保护协会会长、研究馆员孔祥林,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教授骆承烈,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副研究员田慧芬,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孔祥峰出席了温岭市儒学研讨会。他们在会前、会后不时地交流族情、介绍族况,或者是相互传播孔子文化信息,谈论各地弘扬儒学,结合经济的点滴体会,以构筑两地情感和友谊。
13日上午,孔祥林、孔祥峰一行四人到孔子后裔聚居地江绾考察。江绾孔子后裔以最隆重的欢迎仪式,请出祖传的孔子铜像,敲锣打鼓,吹号、放鞭炮。锣鼓喧天,号角嘹亮,人们象过大年一样欢天喜地,孔氏后裔自发地纷纷到宗鲁堂迎接。孔小友代表乡亲发言,对他的到来表示最热烈地欢迎。孔祥林、孔祥峰等同志在宗鲁堂孔子铜像前行三鞠躬礼。礼毕向宗鲁堂赠送了孔子铜像圆形浮雕像和《论语画解》。
14日上午,孔祥林等一行四人到温岭道生幼儿园、开元小学等单位参观。温岭民资办学,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感到敬佩和羡慕。并游览了长屿风景区,看了观矽洞、长屿硐天后,对石匠千年锤就、巧夺天工的美景,赞叹不已。孔祥林留下了《温岭纪行》、《长屿硐天》的诗句。下午,他们又由孔春才陪同到雁荡风景区游览。观音洞、大龙湫、小龙湫、飞人峰,雁荡夜景等等景点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15日下午离开雁荡去温州,返回曲阜。
附:
温岭纪行
曲阜 孔祥林
江绾宗亲相聚抒感
(一)
祖像高奉意自虔,支分何计已千年。
忽闻故里宗亲至,鞭炮声声震雨烟。
(二)
千里驰来睦族亲,山村微雨浥轻尘。
语音难解心相会,一笑何须细问询。
长屿硐天
曾游太极瑶林洞,鬼斧神工叹勿同。
哪及千年锤錾就,人工竟自胜天工。
一锤一錾凿山硐,接地连天洞洞通。
采石千年成绝景,寄言游客莫匆匆。
和曲阜孔祥林先生《温岭纪行》原韵四首
陈武韬
谒祖归宗心意虔,沧桑弹指越千年。
山村有幸迎贵客,细雨轻风墟里烟。
宗鲁堂中会族亲,关山迢递满风尘。
南支北孔同欢聚,光大门风泽万民。
千秋功业仰儒宗,首创仁和达大同。
可叹历朝持国者,芸芸谁识治平功?
江湾阙里道相同,孔圣苗孙一脉通。
聚首横湖振木铎,毋愁时日太匆匆!
注:陈武韬,温岭市中学高级教师
第四次,2003年4月9日,孔春才、孔善根、孔宪鉴、孔美法把江绾孔子后裔修好的家谱送往曲阜,编入全国乃至全世界统一的孔子世家谱。这次江绾孔氏修的家谱初稿为八开纸,共29本,1160页。10日他们在济南受到续修孔子世家谱协会驻济南办事处孔德宏、孔德威等同志的热情接待。交谈了在续修家谱中的有关规定和存在问题,并办理了家谱交接手续。
11日下午到曲阜,他们四位住在曲阜市武装部宾馆,受到中国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孔祥林、曲阜市文管局纪检书记孔祥峰的热情接待,并在当晚设宴招待了孔春才、孔善根、孔宪鉴、孔美法四位同志。12日,他们重游了孔府、孔庙、孔林和六艺城。由于没有时间,非常遗憾,他们负了孔祥林邀请到孔子研究院参观之约。孔子研究院是国务院批准的一项大型文化工程。坐落在曲阜新文化区,与论语碑苑景点相对应。工程由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设计,占地面积9.5公顷,总投资1.6亿人民币。2001年9月27日举行了江泽民书记题名“孔子研究院”揭牌仪式。12日晚上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老教授骆承烈到宾馆看望了这四位同志,并赠送了《孔子祖籍考》、《孔府档案选》和二幅剪纸红色比较珍稀的孔子像。还介绍了当前纪念孔子、儒学研究的情况。骆承烈教授下半年要赴马来西亚参加孔子思想交流会,建议温岭市纪念孔子联谊会也前去参加,以开阔视野,提高联谊和研讨水平。
第三节 当代三次与衢州交往
第一次,1994年4月21日至25日,75代嫡系长孙、高级工程师、时任衢州市市长助理、市统战部长孔祥楷应邀来温岭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具体日程:第二天游览了雁荡山风景区。23日上午考察了长屿硐天,并题写“凌霄胜地气势神”作留念。23日下午到江绾看望孔氏族人。江绾族人也以最隆重的欢迎仪式,请出祖传的孔子铜像。爆竹声声,鼓号喧天,孔氏后裔自发组成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在宗鲁堂迎接从无相逢的75代长孙孔祥楷同志。孔祥楷首先在宗鲁堂孔子铜像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三鞠躬礼,然后向族人招手致意,向长辈们热情问候,接着追溯宗源,交流族谊,勉励孔氏们继承先圣遗志,弘扬祖德,再接再厉,把江绾建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在临别时还为江绾宗鲁堂题词:“三十七代同宗①,有责弘扬儒学”。24日上午到温岭市道生幼儿园考察,为道生幼儿园题写“崇尚养成教育”,鼓励从小开始培养更多有质量的人才。
(注:①在孔祥楷考察那时,不知道江绾有三位支祖,现才知道,与孔端廉是46代同宗,与孔延集是37代同宗,与孔彦邦是14代同宗。)
24日下午在温岭市政协会议室进行学术讲座活动。孔祥楷同志的报告随意、敏捷,有许多同志说现在还记忆犹新。从中摘录四点是值得一读。
①、1988年世界学会研讨会上,曾有人提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2500年前孔子那里寻找真理……。”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科技与文化结合将产生巨大生产力。中国文化与经济结合将推动社会发展。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就靠这个传统文化,任何外来势力都打不垮。
②、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呢?我不敢说孔夫子思想是支柱,但无可否认孔夫子思想的作用。打江山时用不上儒家思想,一般都批孔子,而治理国家都用得上儒家学说。几千年来的孔夫子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教育人要相亲相爱。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这个理论是管用的。日本有一批人在研究儒学,南朝鲜金泳三就提出三条竞选条件:一是理乱,二是改革,三是重用儒派人物。特别后一条受到人们支持,才上了台。联合国列十大世界文化名人,孔夫子居首位。儒学在中国历经曲折,但是没有被消灭。文革动乱十几年,大批孔子,仍消灭不了儒学。这说明儒学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论语》里可以找出许多有用的东西。如《子路篇》有一章,其文:“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还有一章谈人多了怎么办?“先富后教”。老一代人都有孔夫子思想的不同程度烙印。《论语》中有许多地方讲治国安民的道理,都值得研究。至于《孟子》,在政治观点上,就讲得更清楚了。学点《论语》、《孟子》,对治理国家是有好处的。对于神的崇拜,孔子是否定的。《论语》二十篇二万字,不是所有观点都有用,但至今有用的观点还很多。一个中国人,不懂一点《论语》、《孟子》,总是讲不过去。治理国家必须讲究人际关系,用《论语》的一些观点,讲人际关系,对稳定社会,保牢江山是有用的。
④、孔子思想产生于2500年以前,在今天还是有用的。我们经济上去了,社会道德不好,社会治安不好,总不象样吧!要提高人们道德水平,就要教育人。教育人,要从小教育起,培养讲文明道德的人,三十而立,四十就骗不过去了。我想应在弘扬孔子思想方面,起点作用,尽自己的一点力,让儒学在中国大地上,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
孔祥楷在活动期间,与孔氏后裔合影留念
左三孔祥楷
第二次,1995年11月8日至10日,中国孔庙保护协会首届年会在衢州召开,温岭市孔子思想研究学会会长孔春才应邀参加会议。学会名誉会长吴志文在会议将结束时驱车到衢州迎接孔祥林、田慧芬、孔祥峰到温岭参加儒学研讨会。会上通过了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章程,选举通过了孔祥楷为孔庙保护协会顾问。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有来自山东、北京、上海、四川、江苏、广东、海南等17个省市行家和学者。越南赴中国参观孔庙代表团,一行6人也出席了会议。在会上交流的有《天津文庙的保护和利用》、《开发南宗孔氏家庙、弘扬中华文化》、《古貌新姿夫子庙、六朝胜地更辉煌》等20篇论文。与会者畅谈了孔庙保护、维修、拓展成游览胜地、爱国主义教育阵地的经验。如海南省文昌孔庙,他们利用各种渠道向海内外广泛宣传,党政领导亲自上门发动。除省地拨款外,还得到75个企事业单位和326名社会各界人士捐款赞助100多万元。在很短时间内恢复了文昌孔庙原貌,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旅游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也活跃了经济。会上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先生委托德阳孔庙田明兴同志,将一尊价值10万元港币的孔子青铜像赠送给衢州孔氏家庙。会议期间,与会同志参观了衢州孔氏家庙。通过这次会议加深了与衢州孔氏族人的情感,沟通了省内外各兄弟单位的联络,丰富了保护孔庙、利用孔庙的知识。
会议结束时全体同志合影留念。
(附照片)
第三次,2002年12月10日,温岭市纪念孔子联谊会会长孔春才在衢州孔庙参加孔子世家谱浙江省续修工作筹备会议。会议期间,参观了衢州孔氏家庙。在衢州,孔氏家庙赠送给每位同志一份纪念品。纪念品有:《孔氏南宗家庙志》、《东家杂记、三衢孔氏家庙志、孔氏南宗考略》合装本、《孔氏南宗考略》古装本、《孔氏家庙(及文物)图册》、《孔子论语》,以及8盒48张论语书签和胸徽孔子像。这次会议既加强了与衢州族人的联系又疏通了在浙江省内各兄弟族人的联络。
第五章 续修家谱
《孔子世家谱》是一部中华民族历史非常灿烂、贵重的文化珍品。从孔子开始至今有2500多年,始终长幼有序,辈号统一,清晰明了,无有那姓的家谱可与其伦比,并蕴藏着大量有研究价值的历史资料。正如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的通知中称:“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册,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的一部份。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江绾孔氏所修的家谱也与全国各地孔氏所修的家谱一样,规定“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大修以甲子为期,小修以甲午为期。”在全国孔氏家族中还作出六条不准入谱。①义子不准入谱;②赘婿奉祀者不准入谱;③再随母带子,不准入谱;④入僧者,不准入谱;⑤有犯,不孝之子,不准入谱;⑥丧名败节下贱者,不准入谱。其手续也比较严格,所有孔氏族人必须先由本人填写表册,并由族头校对,如有差错.遗漏族头负完全责任。在印族谱时,族主、县主到场观看。谱名定《孔氏族谱》。至康熙年间修谱时,才把《孔氏族谱》改名为《孔子世家谱》。到民国最后一次修谱时,入谱其条件比以往才有所放宽。江绾孔氏修谱其特色除按时续修、立行辈以外,还请有名望的族人、族亲作序、制条例、订族规等,以遵祖训,长期保持着完整统一的孔氏宗脉体系。
第一节 原谱序文(选录)
孔希学序
阙里孔氏宗谱序
吾祖圣人之道与天地终始,与王化远迩,故其泽愈久而愈盛,历代褒崇,普天通祀。慕圣人之道,不绝其后者,在当时郑有子孔。因其字为孔氏号名姬姓,或徙居于阙里,或散处在四方,悉非子姓后为孔氏。自汉以来,惟我圣祖子姓后,世有袭封,世次相承,谱系最备。不幸罹五季洒扫户孔末之祸,孔氏子孙几尽。惟四十三世祖仁玉仅免,遂为袭封文宣公,赠兵部尚书。生宜勖宪(注:实际上四人,还有冕。顺序是宜、宪、冕、勖)等三人,支分派演,日昌其人,以至於今。圣嗣垂绝而复续,圣德中衰而复兴,岂非天佑我家耶?凡于阙里子孙,皆仁玉太祖所出也(注:实际上还有其他后裔)。故自宣圣祖以下四十三世祖为中兴祖。详我天历之碑,荐罹兵燹,不无磨灭。五十六代子孙再勒坚珉,传示永久,以及无穷。有望于后人,其或姓同而族近,宦游四方者,则有所待焉。
时
明洪武元年岁次戊申花月始生魄谷旦
五十六代孙袭封衍圣公希学百拜谨识
孔克庸序
续修孔氏宗谱序
谨按旧谱所载,上自黄帝传至微子启,封于宋。启卒,立其弟微仲,生宋公稽,历十四世睾夷父。始以孔父嘉为氏,曰孔氏,又三世至叔梁纥而生圣人。故序族以圣人为始祖。至三十八世讳惟时为沧洲录事参军,宦游之闽。四十一世讳仲良为莆田令。四十五世讳延集,以后晋天福五年,避兵于温州乐清之江馆里,建立圣庙,奉祀迨今五十八世矣,止共画为图。盖自四十七世(实际是四十八世)泗云公以前一世,止书一人,略记讳字、官爵、封谥,共为一图。以后昆弟子孙则详书之。逮其子孙渐众,图画渐密,共为一图。永乐二十二年甲辰,予自太学循例归省,观谱图所载有详此而略彼,录彼以遗此者,不可枚举何也!由其族属既蕃,贫富不均,婚娶有早暮,生子有迟速,故获录者悉载之,弗获录者全遗之。其中或赘继析居,支分派别,日远日疏,生子则不能录其名。宗党岁时不能以期叙拜,讲论少长,遂至不相识知,有失次弗问者,有相冒而弗避者焉。一旦适然相遇,几何相视,而不异于途人也耶;若然而欲睦宗族,敦孝悌,岂不难苟哉。欲以贵凌贱,以富挤贫,疑忌日生,荆棘日长,则族谊寝薄,其弊有不可胜言者矣。今仍旧图重辑成编,止以五世为一叶。谓如甲为首至戊为五世成一叶。其次以戊为首至壬为五世成一叶也。其后世,又如甲一、甲二,甲则先从甲一画至五世,次画甲二,如之其次、乙次、丙次;丁一如甲之图画各五世而止,自兹已往,虽千百世,依法画图,边留其空隙,候其书填。如此,则子孙脉络分明,小长毕具,昭穆不紊,亲疏有序,按图观皆了然在目。其果同宗者,虽派剖星居,在所当亲,其偶同姓者,虽同乡共井,亦所当疏矣。岂有失次而弗问相冒而弗避者哉!其立法,每位下书字,某行第几,某人第几子,娶某氏,生子几人,女某适某人,卒葬某地。死远方无归者,不书其事迹。官职亦书之。其有行实、墓志、碑碣、文传,别录以附于后。其书法一依墓谱,仿诸史氏直书,其若恐后子孙不察,惟知避讳为尊敬,或止书俗称而不得其真,或缺书默画而不成文理,殊不知死者生无爵,死无谥,虽子孙亦得而名之,况图讳欲着其实,而不可讳乎。尝观司马迁自叙,谓:“昌生毋怿,毋怿生喜,喜生谈。”班固自叙传,谓:“回生况,况生稚,稚生彪”,亦未见其有所讳也。后嗣子孙有继,书其谱,当以为法,勿致疑焉!
时
明宣德二年 岁在己未二月中和之吉
五十五世孙太学生克炯编次谨书
谢铎序
重修孔氏宗谱序
圣人德配天地,故其流泽,亦与大化相与,无穷一气,所至在在生辉,穷天地亘古今,盖先后而一致者也。故我宣圣孔氏,虽世家阙里,而其流裔散居江南最众,其显者为衢州,为句容、为莆田之孔氏。则阙里裔孙仲良,以明经仕唐,元和间为莆田令,卒于官,而家焉。晦公所跋《孔君家藏唐诰》者是也。其后,后晋天福五年(注:940)仲良之孙讳延集者避居乐清之江绾,因立宗鲁堂以祀先圣,今五十八世矣。
乐清之有孔氏,实则自莆田徙也。洪武初江绾之孔,有大名府守克炯庸者,谒祀阙里,为立乐清孔氏之碑。于是优复之典,上埒宗适。而源流益深远矣。
余再室孔氏。其族派之在徐都者,子孙之贤,若昭涯等,以旧谱漫漶无绪,因其曾祖太学生克炯所修,而重续之。既成,来请予序。余姻连孔氏,恒欲托名兹谱而不可得。顾辱以请,敢复辞哉。窃谓春秋之责备贤者,盖望之深,则责之备;责之备,则其处之也益难。恒人之子孙 稍能树立,则人皆动色,称之曰:“其先固未有此也”。贤者之子孙,一有阙违,又皆群指其先,而议之曰:“某某今如是矣”。况为圣人之后者哉!吾予勉之。修身、齐家,孔氏其有成法,诗曰:“毋忝尔祖,聿修阙德”。凡为孔氏之子孙,其尚勉之哉!
明正德改元夏四月 日
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掌国子祭酒事、兼经筵通鉴纂要官、前翰林侍讲同修国史致,桃溪①,谢铎书。
①桃溪 今温岭市大溪镇
孔传曾序
重修孔氏宗谱序
谱何为而作也?原以辨氏族,别异同,令子孙族亿万世后得以溯本穷源,而不昧於敬宗睦族之道耳。其中仕宦有书,忠孝有书,昭祖德宗功于勿替,所系岂浅鲜哉!吾族自微子封宋,父嘉迁鲁,阅数传而生圣人,故序族以圣人为始祖,世居山东曲阜阙里。后晋天福5年45世讳延集公避兵,自闽至台之江绾,转徙温之乐清西沿,因立为始迁祖。代远年洇,谱系已失,犹幸克炯公重修家乘,序昭穆,明亲疏,辨贵贱,得以一线之传嗣。后自乾隆年间敦请施先生重修,越今同治辛未,已有80余年矣。其间生卒、坟墓及另婚女嫁难以备考,惟曾是懼。倘再延不修,保无久而不至于复失,咎将属履耶?是以曾虽不才,而幸得肄业胶痒,粗知文字,特不敢蹈数典忘祖之诮,于是勉遵前人之成式,妄殚述古之深心。凡旧谱已登者,悉承其旧,其未载者,参考详明,庶几尊卑定,雁序明及生卒、婚嫁、邱墓视旧谱为较详,使后之览是谱者,知源流所自出,支派所由分,皆得油然生仁人孝子之心,是曾所厚望也。因不揣谫陋之词,而为之序。
时
大清同治10年岁次辛未大吕月谷旦
裔孙邑庠生传曾顿首释撰
孔继成①序
孔氏重修宗谱序
欲木之发荣滋长蔽日,干霄挺千寻而不拔者,必先为之培其本。欲水之旁溢汇流,盈科放海,旷万里而无涯者,必先为之浚其源。盖本固则枝茂,源远则流长,理固然也。吾知瓞衍瓜绵之盛,支分派别之繁,皆将于宗谱是赖。然莫为之前,虽美勿彰,莫为之后,虽盛勿传。则于宗谱续而修之,尤不容缓。
吾宗系出兖州,派分洙泗,子孙相继,显达者多。四十一世祖仲良公任莆田令,徙居闽之涵江书院。越四世祖延集公,避南人之乱,挈家而迁至绾山。后因丁蕃地狭,分支于玉岙、水桶岙、都墩、闸头、雾岭下、南城诸地方,皆延集公之一派。至五十三世祖仁回公,始有谱牒。克庸公任大名知府时,亲造曲阜谒庙祭祖,而先世宗派乃以大明。后经六十一世祖宏参公汇集族中各支,逐一搜罗重加修葺,俾男女婚嫁,生卒葬所备载于谱,明如观火,朗若列眉,知宗谱续修之为功大矣。而其间修不一、告成数次奈多,历年所支分派别,散分四方,保无饮水而未获知源,同根而弃如异种者。今幸族中昭恭、广源诸君,有感于斯,商议续修,踊跃重竣。非惟成家之支图,赖以可稽,即族中递衍递繁亦将历历可考矣。成虽不才,愿附骥尾,亦舒其返本穷源之志,而为之叙,以免数典亡祖之讥云尔。
时
民国三年岁次甲寅冬月 谷旦
六十九世孙 继成谨识
①孔继成温岭泉溪宏文两学校教员
第二节 族谱条例
▲谱之修,所以尊祖考,明世系,敦伦次,佑忠孝,崇节义,明礼让,兴廉耻,以垂劝懲,非欲虚张家声以夸耀近远为也。不孝之孙见谱谍如纸,不肯修葺,不昌厥后。
▲凡事迹行实所当载者,从实修叙,将使为子孙者展卷之间,於其贤者可以劝,其不肖者可以惩,其为益不亦大且远哉。
▲大宗图所以昭本原也.推先祖所自出,立以一图,刊其旁支,溯其正脉,衍至始迁之祖而止,俾本始支派,或迁各处者,知同宗共祖者也。
▲小宗图缅及旁支,所以尊始迁之祖也。每以五世提纲,所以同其所自出,别其所由分,猶水之一源万派,万派一源也。盖仿苏氏之遗式,五世则迁之义焉。
▲子孙名字犯先辈之讳者,其初不知,今既有文献可考,悉当改之。改其既往者,已不及改,始因之。
▲宗祠之建,所以追远报本。君子将营宫室,先建祠堂於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崇奉高曾祖考之神主。其旁支与无后者,则班次附之,备其祭器,洁其礼物,月朔荐新,时节必祭。是时诸族长率群弟子,有能干者执事,不得轻慢侮凟。礼毕,享馂燕毛,仍照昭穆长幼坐次,毋得喧哗争闹,违者罚之。
▲祖遗祭田,专备祭扫修茸祠堂之需,除四时办祭外,余存祠堂,或宗祠之栅坏,祭器之不备,坟墓之不修,宗谱之废置,皆出於此,无他用也。其或子孙之为非,不务生理,残害於族,败常於乡,酗酒争讼,违法乱伦,有玷宗风,妄费公用,而窃以私,甚可惧也。今后子孙宜自深省,削去前非,犯者不许入谱。
▲家之有谱,猶国之有史也。当择宗子宗孙中之有德行者掌之,固其箧笥盛之,勿与虫鼠風雨水火盗贼弊毁损。有等不肖子孙於同宗共派之人,慕其豪富,鬻贿肥己,吾族知觉当鸣鼓攻之,书其名字于宗堂,削去谱系,使其不见於祖宗也。亲友之贤往来请观,当命执事子弟,净几盥手侍览,毋得擅开染翰,轻亵古旧家宝。俗士浪子不可滥观。
▲作谱之意,盖欲尊卑亲疏之有别也,一依苏老泉先生之式,或大书名字,小书其字,及行第配氏生卒,寿葬之详。专记名门望族,而黜村落不等人户重婚姻也。如有不肖子孙缔结新进暴富之家,图其赀粒之稼,娶其稂莠之妇女,实为不祥,如此之为,有玷宗風,贻耻邻族,应取孔子春秋笔削之意,而斥去之,永不许入祠。
▲谱者所以序昭穆,联宗族,而虑其子孙之有涣散也。或星居異地不及齿录者,或贫困流离而失源流者,须招之来之抚绥之,俾得修於宗谱,列以行第,庶不致其颠连而无归也。须念祖宗一本之义,岂以其疏远贫贱而间别之哉!果有不肖下流甘为不肖者,当摈之斥之他乡,不许入于宗谱。
▲刻铭传记诗赞之章,皆君子人也,之所作所以表传殁者之声誉于未世,苟或已前听其散失,已后者乏人表扬,后之子孙虽富擬王公,亦百金莫赎也,可不重哉!
▲凡我宗祖派下子孙,当遵礼法,敬父兄,慈子弟,睦宗族,时祭礼,勤务本。毋胥欺也,毋胥讼也,毋博奕争斗也,毋犯国法,毋学歌舞以蕩流俗也,毋为奴隶以辱宗祖,毋以妾为妻以失名分也,毋为奸淫以丧廉耻也。有一于此,生不许齿录於宗谱,死不许入祀於宗庙,尚其朂诸!
第三节 训条
▲祖宗坟茔在於各处者,每年清明及中元下之节,子孙必至坟所拜扫,除草剪芜,示不忘亲也。虽族属疏远,亦拜扫其墓,且可知其为宗墓之所葬山场,不与冒佔也。
▲家庙每遇朔望或生辰死忌,必须轮流焚香点烛致祭,其祭物无拘淡薄,须以诚敬为本,馂馀邀宗族宾朋同享。
▲妇或失夫,不宜再嫁,倘或无出,兼以家贫,不能苦守,势必改嫁,免修入谱。
▲妇勤于纺织本等生理,亦须观戒夫男为善。不许时出邻家,闲谈游荡,冶容诲淫。如有不贞洁者,族人协其夫逐出,无辱宗风。
▲族人或有差役、丧葬、急难等事,宗族亦当共为资助,不可听其落后。
▲嫁娶礼物及筵宴庆贺等事,量物致用,不得生借他人钱物,夸耀闾里,自坐掣肘。
▲子孙出外取讨祖账,日久者必带书籍随身玩读,以杜淫蕩,且有身心之助。
▲远亲故旧,四邻乡里,务要和睦。如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常须敬让别人,自己则当谦逊。
▲宗族亲邻或有小节,切要忍耐。谚云:“自能消恶三五日,心里自然和平。”若十分不平之事,告诉族长剖决,不许经官,恐伤族情。
▲族人不许恃富欺贫,倚强凌弱,会间虽无肴馔,便中酒饭,亦所当留,以全恩义。
▲奴仆顾工人等,彼亦人子,切当憐恤饥寒,毋得凌辱,如有欠缺,亦当赒济。
▲祖父有文学德行可风者,廉耻可表者,须乞名公文士作传旌奖,征诸墓铭,永为传后,此孝子慈孙职分中所当为也。
▲孔氏忠臣、孝子、节妇、义夫,代不乏人,应传於史,以为效法。虽其家贫乏,族人当以义举公,不可使湮没。
▲规戒之言,前人所遗,后人所法,无非欲子孙警戒为人,其或不遵者罚之。
▲凡子孙必遵古训,併效本朝宪章。胡元之俗,败伦伤化,毋得混入。其或兄收弟妻,弟受兄室,实为紊乱,律例森严,须宜慎之。
▲子弟勤俭恭敬恕,乃成家之本;奢暴贫残淫,乃祸事之基。世所不免,知者改之。
▲凡“忍”之一字最为难,受大不忍,则至于争,争之不己,则至于讼,讼之不己,必至宪刑。幽囚于囹圄之中,跪膝于厅堂之下,父母懼辱,妻子蹙颜,亲戚奔驰,兄弟络续,削去养生送死之资,赆作贿赂主张之费,移衙改案,翻去复来,交争力竭,胜负须分。《易》曰:“讼中凶,讼终吉,其敬慎之。”
▲每房着承办知事子弟一人,巡视鉴察,提省教诲,讲明礼义,每于岁序时节宜讲。若愚顽之辈不遵提诲,不能改过,即禀告族长众论,轻则杖斥,重则经官。
第四节 纂修孔氏家谱十节
一曰事长上。是谱凡为子孙弟侄,事亲必怡颜悦色,事长必谦卑逊顺,持侧不问言不命之坐,不坐,应对以名。有使令,则奉行,而无违;有戒训,则俯仰而弗辨;有礼非之责,则亦受而弗校其是非。遇父母有过,下气怡声微谏;不听,托诸父母所喜转达,不可蹈亲不义,亦不可激怒,自取悖逆,以陷于罪。
二曰训子弟,。是谱凡父兄之於子弟,必自幼教之拜揖应对之仪,稍有违背,辄加呵禁。七八岁以上就家读书,使知礼义廉耻,一以信实为本。未二十不得令其呼酒,不得命其侍坐。遇小失,必反复开谕,使之自改。不可秽言愤色,俾无所容。如饰非不改,俟祭宴之时,白众斥责。有凟乱悖逆,即当告于祠宗,鸣鼓责罚。不许设吉之会,其有所亲党护者,亦并绝之。三年能改,方许入会。如或顽不受责,告官治罪,永不许其附于宗姓,仍于谱内削除名行,谱后述其事略垂训。其尊长卑幼遇有财产,切须宽忍剖平,或会众公断,庶全恩义。
三曰厚宗族。宗族有服无服,其初俱同一祖。遇有贫乏不能婚葬,或遭疾疫水火盗贼,族长倡议,率众随家厚薄,出助賙济。疾疫止助医药,不得信尚淫祀醮赛,以致破家。或被诬害,必须协力排救。或自招辱,毋得偏信党恶,如其不然,是曰忘祖。
四曰饬閨门。人家不和,皆由妇人,或不孝於舅姑,不顺於丈夫;或诬妯娌;或姤婢妾;或溺爱男女,离间骨肉;或争较升斗,攘夺骄虔;或接见外亲;或不严僮仆,至游寺观,而度信道、信妖邪,而给诬祝。凡此不良之妇,为之夫者不能专制,则门祚之衰,家业以之而败。吾宗之人,不可不鉴。
五曰恤孤寡。今世之人,其於亲房孤寡,类多暴弃,有霸不分,有设计侵夺。或倚门户多收,或纵仆妾凌侮,甚至计鬻其女子,而私聘其财贿,逼嫁其妻妾,而利其田产,不仁不义,莫此为甚。今后宗人不幸遇有孤寡,若家业殷厚,则亲房区画,贫而无亲,则众力出助。如视亲房似前不仁不义,则共攻治,书其过,恶不已,则告官司治罪,绝之宗会。或有孤女,则伯叔收育,择其所归,则宁过门与人,舅姑自养,切勿令其改嫁,有玷宗风。如果未脱乳哺者,不限此例。
六曰交姻戚。今之人姻戚,多厚於妻子之亲,其余父母之亲,巳疏略之。至祖父母之亲,则邈然矣。吾宗之人,多不分新故,一体而行,各欲而尽,弗相责备,其无不厚可也。
七曰和乡里。古者乡田同井,百姓亲睦。今人乡里之间,往往不能容忍,衅仇斗讼,不败不已。今欲宗人务本古义,共相友助,遇有非道,逊而不校。或先几避之,必不得已,则官有常宪,不必私与交言角力,以致取凶祸。非惟居乡之义,实保家之道也。
八曰御婢仆。昔有陶渊明,遗仆其子,戒子曰,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饥寒不失养,役使不求备。其有弗率教者笞之,复加之词色,以释其怨,此皆善遇之道也。其或狡戾全不堪用者,则宜早遣,毋或因循致生事衅。又子女弟妇,毋得擅自鞭笞,仆妾有过,白为家长,为之行责可也。
九曰理家业。吾乡旧家子弟多,有自幼不能力学,又耻农商,恃其富厚,嬉游度日。既而豪侈无节,荡废家业,乃始忍耻力作,终难存活,遂以流落。今吾宗子弟,六岁以上既宜受学。至于十五岁以上察其资性。上者俾终儒业,难成者即令力农,或工,或贾,各执一艺。凡日用衣食之供及宾祭馈馌之费,皆须节量会计。一岁所出,务使少于所入,庶存赢馀,以备不测,是勤俭生财之道。若勒买田地,不认粮税,多取账项,拆人家产,或逼荒年田租,或盗孤寡产业,此皆大损阴德,以此求富,则有天地鬼神所不容。
十曰操门户。人之有门户,惟有二者,有田则有赋,有身则有役。自古不免秋收之后,即当办纳,如或拖延,致累官司责治,併自己亦多骚扰。必须依限征纳,若又拖积,日久猝难立完,解官府督责,必致破家。遇重差,自度不堪,即宜赴官分理,毋或恃顽坐视,因而逃避失业。若果相应依期承役,切勿倚官取财,及挟私报复。若有差勘公事,不可徇于偏向。凡若此者,必损阴德。
右宗范十节,深重其义,方以之入范,亦欲孔氏宗人知所効法耳。
对于《族谱条例》、《训条》、《纂修孔氏家谱十节》要站在历史的角度正确理解。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引以为戒。其合理部分至今还能延用。与现在的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相联系。如:《族谱条例》中反对酗酒,反对奸淫,反对暴富,要遵礼法,敬父兄,慈子弟,睦宗族。《训条》中要勤俭节约,嫁娶礼物及筵宴庆贺等事,要量物致用,不得生借他人财物。要远亲故旧,务要和睦,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长者,则兄事之,常须敬让别人,自己则当谦逊。亲邻有小节,切要忍耐,至三、五日,心里自然和平,十分不平之事,告诉族长剖决,不必轻打官司,恐伤族情。《纂修孔氏家谱十节》中对子弟,要自幼教之,以信实为本,使之懂礼义,懂廉耻,遇有失,要反复开谕,使之自改,不可恶言愤色。遇有疾疫、水火、盗贼等,要随家厚薄出助赒济,必须协力排救,等等。在社会变革,社会进步的今天听起来也十分有味,存之有效。
第五节 孔氏行辈
孔氏行辈 源出统一赐号
孔子诞辰至今有2550多年的历史,其族属繁衍日益增多,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始终长幼有序,其源出于孔氏家族有严格的、统一代数行辈。孔氏从51代至105代就有统一使用的行辈字号,共11组每组5代。列表如下:
一组
|
|
二组
|
|
三组
|
|
四组
|
|
五组
|
|
六组
|
代序
|
辈号
|
代序
|
辈号
|
代序
|
辈号
|
代序
|
辈号
|
代序
|
辈号
|
代序
|
辈号
|
51
|
元
|
56
|
希
|
61
|
弘
|
66
|
兴
|
71
|
昭
|
76
|
令
|
52
|
之
|
57
|
言
|
62
|
闻
|
67
|
毓
|
72
|
宪
|
77
|
德
|
53
|
仁
|
58
|
公
|
63
|
贞
|
68
|
传
|
73
|
庆
|
78
|
维
|
54
|
思
|
59
|
彦
|
64
|
尚
|
69
|
继
|
74
|
繁
|
79
|
垂
|
55
|
克
|
60
|
承
|
65
|
衍
|
70
|
广
|
75
|
祥
|
80
|
佑
|
七组
|
|
八组
|
|
九组
|
|
十组
|
|
十一组
|
|
|
代序
|
辈号
|
代序
|
辈号
|
代序
|
辈号
|
代序
|
辈号
|
代序
|
辈号
|
|
|
81
|
钦
|
86
|
建
|
91
|
懋
|
96
|
裕
|
101
|
永
|
|
|
82
|
绍
|
87
|
道
|
92
|
修
|
97
|
文
|
102
|
锡
|
|
|
83
|
念
|
88
|
敦
|
93
|
肇
|
98
|
焕
|
103
|
世
|
|
|
84
|
显
|
89
|
安
|
94
|
懿
|
99
|
景
|
104
|
绪
|
|
|
85
|
扬
|
90
|
定
|
95
|
常
|
100
|
瑞
|
105
|
昌
|
|
|
上述辈号,从58代“公”辈至65代“衍”辈原误认为是朱元璋赐,最近根据家谱研究中心提供,实际是在明建文二年(1400年)惠帝朱允炆所赐。原65代辈号是“胤”字,在明代晚期,65代衍圣公孔胤植为避庙讳,将“胤”字改为“衍”字。八辈字号是:“公、彦、承、弘、闻、贞、尚、胤(衍)。”到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奏请毅宗朱由检恩准又立十辈字号,即66代“兴”辈至75代“祥”辈。十辈字号是“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清代晚期,崇祯年间所赐的行辈字号,在长房中又已用完,于清同治二年(1863)又奏请穆宗载淳恩准,新赐十辈字号,即76代“令”辈至85代“扬”辈。十辈字号是:“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杨。”孔子后裔日益昌盛,繁衍众多,到民国初年,为使各地后裔编制家谱,代代不乱,永垂后世,于民国七年(公元1918),孔子76代孙衍圣公孔令贻又拟新的辈号20字,报请内务部核准,于民国八年向全国公布,20字的辈号是从86代“建”字至105代“昌”字。二十辈字号是:“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现在,温岭市江绾孔子后裔大部分居住着71代“昭”至79代“垂”辈,还有25代行辈字号尚未开始使用,每代按25年计算还有625年,那么到公元2625年之前,孔氏的辈号都是统一的,不会混乱。可见其辈号的家规远矣。
根据江绾孔氏行辈字号的实际情况,在54代、54代后行辈是与全国统一接轨,但在51代至53代行辈不够统一。如孔延集、孔端廉51代行辈字号是文,52代是万,53代端廉是溥,延集自己也不统一,有浍、溶、波、澣等,孔彦邦51代行辈字号是宗,52代有镗、铸、镒、锐,53代有沐、潛、淦、流等。按理说在全国各地孔氏行辈的字号应该是统一的。但由于刚开始使用统一辈号,加上那时温岭所处偏海边角,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所导致51代至53代行辈字号不够统一。
第六节 姓孔源由
在温岭有许多同志问,温岭姓孔是不是孔子后裔?孔子为什么姓孔?对这二个问题,前个问题上面作了那么多考证,应至信勿疑,是名符其实的孔子后裔。后个问题也应有个考证,作个回答。根据《孔子家语》卷五载:孔子兄子叫孔蔑,和宓子贱(孔子弟子,春秋时鲁国人)一块儿在朝廷做官。由此可见孔子在世时,就有除孔子外的孔姓存在。另外,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在春秋时期,有许多国家孔姓存在,如郑国有孔张、孔叔、孔将;齐国有孔虺、孔距心;卫国有孔达;陈国有孔宁、孔奂等等。哪孔子姓孔是怎么来的呢?孔子的十代先祖是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宋父周生世子胜,世子胜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嘉是孔子的第六代先祖。以上都是宋国殷商的后裔,其宗室为“子”姓。但到了孔父嘉这一代,与宋国国君的血统关系已经超过了五代,按当时“五世亲尽,别为公族”的惯例,孔父嘉必须改氏,于是他以“孔”字为氏。从此以后,他的子孙都以“孔”为氏了,所以,孔父嘉是孔氏的始祖。故此而推,孔子的五代先祖都应以“孔”为氏。
第七节 民国修谱情况
①机构,共66人。总裁:特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提调4人:家庭族长孔传堉,清赐同进士出身陕西同州府知府孔繁朴,光绪丁酉科拔贡法部郎中孔繁裕,四氏学附生三等执事官孔继纶。监修2人:四氏学附生前中庸书院奉祀官孔庆堃,署直隶欒城县知事孔令熙。编次13人:四等执事官孔广彬、孔广梅、孔广虔,四氏学附五等执事官孔昭棁、孔宪桂,五品执事官孔广桐,四氏学附生孔广勳、孔宪钊,五等执事官孔传河、孔广誉、孔昭海,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孔令熹、孔昭文。校阅10人:四等执事官孔宪芷,五等执事官孔庆然,四品执事官洙泗书院学录孔照诺,保定师范毕业简任职直隶任用县知事孔照芬,四氏学附生保定师范毕业孔昭榘,七等执事官孔庆岐,五等执事官孔昭纶,七等执事官孔昭寅,四氏学文童孔繁叶,初级师范毕业单级总所毕业法政速成科毕业孔祥橒。收掌4人:四等执事官前洙泗书院奉祀官孔宪俻,四氏学附生高等师范毕业奖给优贡生孔庆瀛,五等执事官孔庆鸿、孔庆熙。文牍9人:光绪辛卯科优贡丁酉科举人直隶补用知县(历委惠民聊城知县)孔昭栻,四氏学增生优级师范毕业明德中学校长孔宪滢,四氏学优廪生会充参事员孔宪瀛,光绪壬寅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举人署理观城县知事孔宪泰,五等执事官孔繁声,光绪辛卯举人内阁侍读补用知府留东(任用道尹暑广饶县知事)孔昭会,四氏学附生师范学校毕业简任职任用署霸县知事孔令煦,师范学校毕业孔宪熹,四氏学附生优级师范毕业现充明德中学校长孔昭润。书记5人:五等执事官孔繁昌,七等执事官孔宪福、孔宪淞、孔宪巨、孔庆宜。收发4人:四等执事官孔宪晋,清岁贡生孔宪佶,四氏学廪生优级师范毕业孔宪焴,七等执事官孔庆琳。庶务4人:曲阜中学毕业孔祥栻,七等执事官孔宪昌,曲阜中学堂毕业孔庆笃,七等执事官孔宪镛。会计2人:四氏学增生江苏候补直隶州孔繁澂,中学毕业山东第一区行政专员公署第二科科员孔宪晋。交际4人:七等执事官孔继珩,三等首领官前石门书院奉祀官孔广霑,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府交际主任(陆军20师81师参议)孔祥杕,陆军营长孔繁沂。督刊4人:前至圣林庙奉卫官孔令备,河南旅卡中学堂毕业山东财政厅秘书孔令佑,北京大学毕业孔宪恺,清太学生孔令沅。
②谱款收入状况。a、摊洋。浙江温岭江绾端廉支摊洋16、2元,经手昭然、照谦,河南郏县派摊洋113、3元,其中有温岭江绾郏县派延集支并包括乐清,经手昭骞、昭然、昭铭,乐清经手广育、广勃、广彬,江西临江派摊洋73、3元,其中有温岭江绾临江派彦邦支,经手昭骞。全国共收洋4824.10元,纸坊户孔祥熙(山西太谷县人)特捐洋1000元,滕阳户孔繁尉(滕县人)特捐洋500元。b、捐款。领支谱每部捐款3至5元,总谱每部60元。浙江温岭江绾端廉支领支谱一部,捐洋3元,河南郏县派领总谱四部捐洋240元,领支谱七部,捐洋28元,江西临江派领总谱四部,捐洋240元,领支谱十一部,捐洋33元。曲阜市志载:共印全谱314部、支谱1617部。实际各地共领总谱320多部,支谱1800多部。c、支出状况。自民国17年9月1日(立筹备处)至19年10月9日止共支洋144.40元;自19年10月10日开馆公宴与召开各地族人代表大会招待费及公宴支洋412.8384元;自开馆至26年11月底谱成共支洋8701.45元;其中有八项费用:一是伙食用洋4086.26元;二是笔墨纸张用洋722.74元;三是灯油炭火茶水用洋898.10元;四是厨役茶夫工资用洋627.80元;五是邮电报用洋391.85元;六是杂费用洋1172.85元;七是誊录用洋546.61元;八是印刷品用洋255.24元。
③修谱时间。1928年开始,1930年10月10日开馆开始承办各地支谱汇入总谱(孔子世家谱)。1937年完成整个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历时10年。
第八节 当代修谱机构
中史社香港2001年3月25日特稿:“自1999年3月起,孔子的后代展开了最庞大的续修孔子世家谱工作。为了续修族谱,世界各地的孔子后裔多年前先行成立了‘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并委任孔子第77代德字辈嫡系孔德墉担任会长,负责主持这项工作。”副会长,山东孔德坊,福建孔德箎。协会在香港注册登记,办公地点设香港九龙弥墩道757号威明商业大厦3楼。1998年10月,协会和国际儒学联合会的孔子世家谱研究课题组在山东曲阜联合召开了“孔子世家谱调查工作预备会议”,与会的一百余位代表来自海内外和长居曲阜的孔氏族人。会上成立了“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委员会”。77代衍圣公孔德成(台湾)担任名誉主席,孔德懋(孔德成胞姐)担任主席,并设有19位副主席。韩国孔正植、孔信泽、孔大植、孔畅权,美国孔维祺,台湾地区孔令晟、孔繁钧、孔祥祺参加了会议,他们各自负责当地的族谱续修工作,再送交到协会汇总。会后与会同志合影留念(照片附后)。下面设有孔子世家谱研究中心,为续修孔子世家谱的办事机构。
与会同志在阙里宾舍合影留念的照片。(略)
国际儒学联合会在1999年7月20日向曲阜孔子世家谱研究中心发去贺电。贺文“孔子世家谱牒是自孔子以后一直传承不断的一部完整的家族谱牒,至今已经二千五百余年,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文化分支,受到世界学者的称赞。它对于今天的人类学、人口学、经济学、谱谍学等研究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我们必须重视传给我们的这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作为一个特殊的家庭历史的资料,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使它传承下去,否则它在这一代中断,我们就要成为历史的罪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支持孔子世家谱牒续修工作的。这是一项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绝不同于一般的续修家谱活动”。
2000年9月16日至19日,孔子世家谱工作协会在山东省曲阜市召开了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和常务扩大会议。共80人出席会议,其中有常务委员18人,委员27人,分会代表22人,特邀代表13人。会议增选了常委和委员,确定了增选常委和委员的原则;明确了分工调查登记的地区,确定了调查登记表的编辑、输入电脑办法;制订了各分支机构的调查登记和其他费用开支和限额,等等办法、标准和工作进程。会议还交流了经验,讨论了在宣传、发动、调查、登记中遇到的重要问题。
浙江续修孔子世家谱工作,在2002年12月10日,在衢州孔氏家庙召开了孔子世家谱浙江省续修工作筹备会。参加会议的有孔子世家谱续修协会副会长、办公室副主任孔德宏,衢州孔庆望、孔庆圣,杭州孔顺祥,平阳孔繁培,盘安孔火春,温岭孔春才,衢州徐寿昌、崔铭先专家到会指导。原衢州市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长孔祥楷自始至终参加并组织会议,衢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孔海龙到会讲了话,会长孔德墉主持会议并报告了全国乃至国外续修孔子世家谱的开展情况。来自各县市的与会同志汇报了各地孔子后裔的分布状况和续修家谱的有关情况。会议讨论和分析了续修孔子世家谱的优势和存在问题,孔祥楷对会议作了小结和要求,部署安排了今后续修家谱的工作计划,明确了各地的负责人与分工。会上成立了续修孔子世家谱浙江工作组,选举孔祥楷为组长。为了工作方便起见,也确定了各地的副组长并明确了所负责的地区。副组长孔庆望负责衢州地区,孔顺祥负责杭州、嘉兴地区,孔春才负责台州、宁波、舟山、绍兴地区,孔火春负责金华、丽水地区,孔繁培负责温州地区。会议后合影留念,照片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