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11-21 11:24:33作者:浙江省儒学学会秘书处
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曹锦炎
尊敬的嘉宾、各位理事,各位会员代表:
大家上午好!
我受浙江省儒学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审议。
2019年,浙江省儒学学会在以吴光会长、曹锦炎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为核心的理事会领导下,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团结带领全省广大会员,坚持 “一元主导,多元辅补;会通古今,兼融中西”的办会宗旨,以研究儒家学说、复兴中华国学为己任,大力推动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华国学的传承与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主办、承办学术会议,搭建交流平台
1、2019年1月9日,是王阳明逝世490周年。学会联合宁波市社科院(宁波市王阳明研究院)、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在宁波市举办了“纪念王阳明逝世490周年暨阳明心学学术报告会”等系列纪念活动。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以及台湾、韩国等高校的40余位专家学者和宁波、余姚社会各界人士一百余人参加了纪念活动。宁波市社科院陈利权院长主持了纪念活动,中共余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娇俐女士宣读了《祭文》,吴光会长诵读了《阳明先生纪念文》。在阳明心学报告会上,贵州省文史馆原馆长顾久先生作《王阳明与贵州》的演讲;清华大学国学院陈来院长作《论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思想》的演讲。他们认为阳明心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实践意义的鲜活文化,我们应当深入发掘并加以发扬光大。
2、学术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各地域学术之间的互动、吸收与融通。为此,福建闽学研究会会长与浙江省儒学会会长协商建立了“闽学与浙学”文化合作论坛机制,轮流在福建与浙江主办,共同深入研究浙学、闽学的形成历史及其对中国社会历史与学术文化思潮的影响。10月17-19日,首次“闽学与浙学:以朱子学为中心”学术研讨会在福建建阳召开,来自福建、浙江两省的近60位专家学者和朱子文化界同仁出席了会议。论坛围绕闽学与浙学的起源、发展、融合、分歧问题,聚焦于朱子、吕祖谦、叶适、黄震等宋儒间的社会交往和理论关联,旁及明清理学在两地的曲折开展。会议共收到论文32篇,26人在会上作报告发言。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参加了考亭书院重建落成庆典、考察朱子文化遗迹等活动。
二、学会年会顺利举行
2018年10月27日,浙江省儒学学会三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杭州萧山召开,大会由萧山区儒学学会承办。来自杭州、台州、宁波、绍兴、温岭、桐乡、舟山、金华、衢州等地的118名会员代表参加了大会。大会审议并通过了曹锦炎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作的2018年度学会《工作报告》;为评选出的三家先进团体会员颁发了奖牌,六位先进个人会员颁发了先进证书,鼓励他们在传统文化学术研究、推广普及和回馈社会方面取得的成绩、做出的贡献。接着六家团体单位分别进行了经验交流发言。最后,吴光会长就全国儒学发展的新态势、当前儒学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下阶段学会具体工作作了一个简要讲话。代表大会结束后,吴光会长主持召开三届二次常务理事会,大家就2019年的具体工作进行了讨论,确保完成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
三、参加国内外重要会议,加强交流与合作
1、5月18日,国际儒联第五届学术委员会2019年年会在彭州市海窝子古镇举办。吴光会长和来自国际儒联、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台湾元智大学等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上吴光会长作题为《论浙学的源流、内涵、基本精神与当代价值》的演讲。
2、5月18日至19日,以“中国智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在绍兴市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韩国等地的学者与企业精英、阳明心学爱好者近千人参会。董平副会长应邀出席。
3、6月29-30日,“2019中国•衡水董仲舒与儒家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衡水召开。来自日、韩、马来西亚及中国大陆和台湾、澳门地区的11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吴光会长、何善蒙常务理事应邀参会。会上,吴光会长、何善蒙常务理事分别作题为《董仲舒“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再解读》《<春秋繁露>论“心”》的演讲。
4、6月29日,“阳明学与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漳州举办,会议主题“阳明学与闽南文化”。钱明副会长和来自全国40多家高校、研究机构、相关文化企事业单位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共襄盛会。
5、7月12-14日,2019年“徽学·蜀学·湘学高层论坛”在安徽大学举行。吴光会长、张宏敏副秘书长和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岳麓书院等多家单位的80余名学者出席。吴光会长在主旨发言中强调:浙学与徽学、蜀学、闽学等极具地域特色的学术文化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加强更多联系与互动,共同推动地域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发扬广大。
6、8月29-30日,“江南儒学”国际学术会议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来自中、日、韩等地近5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董平副会长、张宏敏副秘书长与会。
7、10月13-14日第七届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在河北唐山召开。吴光会长、王福和副会长、王晓华副秘书长和来自全国50余家儒学社团的负责人、近40所高校社科机构的专家学者150余人参加了会议。王福和副会长代表学会,向大会作了学会工作汇报。各省市儒学社团及相关机构的代表也分别汇报了各自推广儒学的工作情况和经验,同时,与会者就本届会议学术研讨的主题“儒家民本思想的内涵与现代意义”进行了深入研讨。大会结束后,吴光会长作会议总结发言,期望大家同心同德,交流互鉴,开创儒学复兴的新时代。
学会参与的这些重要学术会议、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在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开拓视野、促进儒家文化繁荣、挖掘儒学当代价值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四、积极推动儒学普及工作
1、学会与浙江图书馆合作,开展《王阳明公开课》公益系列讲座活动,每月一讲,共12讲。学会了邀请省内外阳明学研究专家,全面梳理阳明思想,介绍该领域研究的前沿成果,旨在促进干部群众修身立德,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目前系列讲座已经完成了十讲,分别是吴光会长的《论王阳明的良知心学》,复旦大学何俊教授的《知行合一的内涵与意义》,浙江大学彭国翔教授的《王阳明的身心修炼功夫》,浙江大学何善蒙教授的《阳明学与天台宗》,钱明副会长的《王阳明的军事思想与实践》,江苏省社科院胡发贵研究员的《鼻吸五斗醋 方可作宰相——王阳明的“南方之强精神”》,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的《王阳明先生的书院实践与书院观》,杭州师范大学陈锐教授的《超“狂”入“圣”——王阳明的人格、思想及现代意义》,浙江大学董平教授的《天泉证道与四句教》,中山大学张卫红教授的《王阳明与江右王学》。专家们见地高屋建瓴,讲座却又深入浅出,贴近人生。此系列讲座为广大听众提供了高层次的传统文化盛宴,得到了大家的欢迎和支持,同时也扩大了学会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影响力。最后两讲将由南京大学李承贵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分别主讲。
2、为“余姚阳明古镇”规划设计提供专家论证。余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王阳明先生的出生地,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余姚阳明古镇”项目旨在把余姚打造成为“心学圣地,姚江文苑”。2019年1月10日,学会组织邀请陈来、杨国荣、舒大刚、林安梧等10余位著名学者,为项目方宁波开投蓝城公司的规划设计初步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专家学者们结合对阳明学的精深研究,为阳明古镇规划的打造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见解,同时通过对国际先进理念以及相关典型案例的剖析,提出了诸多富有成效的建议,为项目方带来诸多启发,获益良多。
3、5月4日上午,吴光会长在长春文庙明伦堂报告厅,为广大听众讲授《王阳明良知心学的内涵、结构、精神与当代价值》。整场讲座听众反响热烈,互动不断,通过讲座,使得听众对阳明心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解读和理性的认识,获益匪浅。
4、5月17日下午,曹锦炎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应邀在嘉兴学院报告厅,为广大师生作题为《古文字学简说》的学术讲座。曹会长从“汉字的发展”“甲骨文”“金文”以及“战国文字与秦汉简帛”四个方面来讲解汉字的演变史,介绍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的来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此外,还通过介绍出土的先秦时期地下文物铭刻和简牍材料记载,讲述出土文献中的国学及儒学精华,使学生在获得古文字学知识的同时,深刻地感受到了古文字背后所蕴藏的中国文化传承基因和浓厚的历史积淀
学会还有多名骨干成员在省内外各大图书馆、企事业单位和高校开展国学儒学讲座数十场,将儒学教育、传播、普及推向新境界。
五、科研项目取得新成果
1、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第二期)重大项目——《浙江儒学通史》(五卷本),目前全书《总论》《汉唐卷》《宋元卷》《明代卷》已完成定稿,《清代卷》《近现代卷》将于年内修改完成。
2、由吴光会长主持、宁波社科院2019年立项的百万字《王阳明大辞典》为辞典类工具书。1月9日下午,首次编纂工作会议在宁波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浙江社科院以及台湾、韩国等地40余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会上成立了《王阳明大辞典》编纂工作机构,聘任顾问、学术委员、编纂委员并颁发聘书;项目助理作筹备工作报告;各子项目负责人汇报本项目的辞条设计思路、项目组成员构成、具体工作进度等;各位顾问、学术委员、编纂委员对大辞典体例及各子项目安排进行评议。最后吴光会长作总结发言,要求辞条作者认真吸取会上各位专家提出的建议,要齐心合力高质量地完成研究任务。项目计划2020年内完稿提交出版,目前正在紧张有序的编纂中。
3、曹锦炎副会长撰写的学术专著《古玺通论》(修订本),荣获浙江省第二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4、学会自成立以来,讲师团成员已在省内外举行学术讲座、主题报告百场以上。学会将自2010年以来的优秀讲座、主题报告进行编辑出版《文澜弘道续编》,奉献给广大读者,也是学会在弘儒论道征程上的真实记录。目前编辑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年底完成。
5、会刊《儒学天地》至今已办刊十二年,出刊至48期,是浙江发扬普及推广儒学的重要窗口。
六、各团体会员弘扬传统文化,取得丰硕成果
学会目前共有团体会员27家,既有高校社团组织、研究中心、特色小学,也有民间书院、孔庙、国学馆,还有相关文化产业单位。他们立足地方,结合自身特色,弘扬传统文化,各种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取得丰硕成果。
如是书院拥有专业教师10人,主要以儒家六艺为特色,家庭教育和禅修养生为主题,设有儒林、射圃、六艺体验营、球场、农作园等,采取课堂教学、户外活动、农作体验等方式,通过琴、棋、书、画、射、茶、禅的体验,让学生从玩中学,学中玩,在实践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书院主营课程阳明心学——《大人之学》《致良知》《格物与禅》,自开设以来,已遍布全国15个省市,受到广泛赞誉和热烈欢迎。截止 9月,受益课程人数为 10000 人次左右。书院年初建立了线上学习交流平台—“木铎之声-云平台”,使文化传播的力度、广度、速度都得到了一个量级的提升。截止9月粉丝量达8万人左右,其中VIP人数2000左右,合计收入约80多万。接下来书院将建设更加完备、规模更大的儒家六艺体验馆;开设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激活线上平台的活力;建设“全亚洲最大的禅修中心”;与各大书院开展合作,共同复兴传统文化。
杭州孔庙围绕“激活孔庙人文价值、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全年开展市委党校“红绿蓝”现场教学6场、学生团体活动58场、大型文化活动25场,充分发挥了杭州孔庙的社会教育和弘扬文化作用。9月6-30日举办了意大利维罗纳文化遗产摄影展,同时举办杭州市与意大利维罗纳市文化遗产学术交流论坛,就两市在世界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保护、利用等方面展开学术交流与讨论,推动了两市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的互学互鉴。
宁波中华文化学院继续发挥教学职能,提升教学质量。开设《儒家哲学智慧与自我管理之道》《老子哲学智慧与人生幸福之道》等一系列国学课程,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诠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开发了象山县大徐镇殷夫故居、天一阁博物馆、宁波博物馆等13处宁波历史文化现场教学基地。学院教师发挥科研资政职能,不断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多个科研课题获得省部级立项,学院《学报》业已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9年学院发挥浙江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促进会宁波联络处的职能,开展“三服务恳谈会”,调研江南第一学堂、天一创意街等活动,增强海内外浙籍儿女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对祖国的向心力、凝聚力,提升爱国热情。
温岭儒学学会秉承“尊儒学儒、普及儒学”的办会宗旨,围绕“普及和推广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国学,引导和促进温岭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一主题,推动儒学与现代社会融合。今年继续把儒学普及工作重点放在学校,指导学校开设越剧课、国学班、礼仪课、诵读班,树立孔子像等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台州市社科联进村居“四千工程”,下乡入村宣讲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家风、民风建设。截止10月份,共举行宣讲活动30场,大型公益讲座10多场,受众达2000多人。学会还积极创建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加强兄弟单位之间的学习交流和团结联谊活动。李椒良会长撰写的专著《抗倭英雄张元勋传》,全书38万字已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为挖掘温岭地方优秀历史人物,传承当地人文历史作出了重要贡献,填补了我省对本省籍抗倭英雄研究的空白,受到温岭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广新局高度肯定和好评。
衢州孔氏南宗研究中心以孔氏南宗研究为中心,将史料发掘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完成《孔氏南宗人物传略》《孔氏南宗史话》(五)的撰写。在区域史方面的研究,有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50万字专著《十六国疆域与政区研究》,论文《两汉至隋唐州牧的演变》。中心成员荣获第十四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第十五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等殊荣。在服务地方的工作上,积极对接常山县“宋诗之河”整理工作,承担主要任务;在中国儒学馆,举办“国学历史话剧”演出,包括《大宗南渡》《苏轼传》《新编孔雀东南飞》等剧目,受到群众的好评。
宁波文化研究会举办了“传承与创新:新时代的浙东学术”第十一届浙东学术论坛。论坛结束后进行了会员代表大会换届工作,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监事、党支部成员。研究会联合宁波二中、海曙区教育工会举办了宁波文化系列公益讲座15场,开展天一书房文化品牌宣讲活动,博得社会声誉。《宁波地域文化(二)》四本专著编辑、审稿、出版工作已经完成;研究会还承接了宁波文化工程项目与《宁波民族宗教志》两项政府业务的撰写任务;会员积极参与宁波市社科工作者到基层农村大调研活动,开设心理讲座、心理咨询调研等。
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积极参与各类学术研讨会,开展学术交流。6月和7月,在研究会牵头组织下,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绍兴市王阳明研究会与绍兴市家谱协会有关专家先后到余姚,就阳明故里名称、王阳明迁居绍兴时间、光相桥王氏宗谱续修等展开交流和探讨。全年会员接待国内外来姚游学团队40余批,计2000余人次;开展社科普及“五进”宣讲100余场次。谢建龙副会长还参与“文化浙江大讲堂”《大运河》专题片的撰稿和讲解工作。年初,余姚市科举文化博物馆开馆,展陈文稿及全部藏品均由褚纳新会员提供。接下来将承办召开余姚市第二届地方志学术研讨会、阳明故里·府前路片区文化商旅布局和功能定位研讨会。
中国儒学馆“南孔文化国际研学基地”建设初见成效。截止9月1日,儒学馆共接待讲解港澳台和国外团队586人次,国内团队83批次,共计1586人次;先后举办4期孔子学院教师研修班;开设包括围棋体验、黏土仿铜浮雕制作、《论语》研读、南孔礼仪故事、开笔礼体验等多项传统文化课程共计11场。儒学典藏馆新增采购了儒学典藏《无求备斋论语集成》,为衢州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儒学爱好者提供了优质儒学研究、阅读资源。馆内特色国学品牌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了大量的参与者,其中国学体验类活动举办24场2937人次;国学培训举办13期318场4736人次;讲座、展览举办17场2000人参与。7月2日,中国儒学馆被共青团衢州市委、衢州市教育局授予“衢州市红领巾学院实践基地”。
杭州文澜书院一直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复兴。书院“文澜下午茶”主题学术沙龙为社科普及与学术交流平台,今年举办了“从孔孟之道到后新儒学”“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之中西文化观”“论人性基本需求与社会发展”“己亥岁七夕曝书雅集”等主题鲜明的沙龙活动。书院三农讲习所是一个公益性的集研究咨询、规划设计、教育培训、宣传推广等一体的教研系统。截止目前书院开展了与农业相关的论坛讲座数场,包括古村落保护与利用、乡村山水人居、农文旅发展、农村土地政策、农村金融、农业种养、数字化农场、药食同源等多板块的沟通座谈,以期为“三农问题”寻找出路。
杭州西湖国学馆继续深入研发国学启蒙课程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小小鸟公益计划”“国学启蒙夏令营”、《声律启蒙》《诗经》主题周末课、“我们的节日”“我们的读书日”“名家讲坛”等系列活动,为青少年国学启蒙教育基地注入实质内容。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国学馆积极组织中西文化交流活动,向海外宣传推介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组织举办了第三届“乐山水,行仁义”音乐会。在传统宣传工作的基础上,国学馆与新华社等权威媒体、网络门户开展合作,通过新媒体和数字化技术传播文化讲座和活动,拓宽受众面,把传统文化通过互联网技术更好的传播出去,同时让更多的人受益。
平湖市陆稼书研究会深入挖掘陆稼书“无讼”理念和法治思想,积极参与打造“无讼•新埭”社会治理新品牌。组织开展“无讼•新埭”社会治理品牌专题讲座和访谈、文化研讨会、稼书学堂廉政教育、江浙两地党员初心主题教育等活动。先后吸引了中央党校、浙大等教授前来作专题调研;上海奉贤、南京、合肥、遵义和九寨沟等政法系统组团前来参观考察。多位会员积极配合参与平湖、嘉兴两级“无讼村(社区)”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的接待讲解任务,受到大会的表扬与赞誉。会长金卫编著的《清官陆稼书》三卷本,也由浙江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萧山区儒学学会以“建成全国普及国学文化基地,打造全省弘扬传统文化示范区”为目标,重点推进儒学基层普及和儒学文化研究,努力实现“三进三送”工作的制度化、系统化、特色化、常态化。联合永兴幼儿园举办以“开笔明礼,启蒙人生”为主题的学前儿童“习笔开蒙”礼仪活动并召开儒学文化深化幼儿园工作座谈会;推进乡村儒学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助力打造萧山乡村振兴样板。9月20日举办“萧山区孔子诞辰2570周年纪念大会暨孔子学堂授牌仪式”,区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代表、孔子后裔代表等300余人参加了大会。中国孔子基金会嘉宾授予学会“孔子学堂”牌匾,这是萧山儒学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更开启了萧山区弘扬优秀儒学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征程。
温岭市纪念孔子联谊会不断完善组织建设,截止九月底,召开理事会和理事扩大会八次,为各项工作的组织落实、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联谊会以日岙村的孔庙作为现场教学场地,不定期组织学生到孔子礼堂参观,邀请老师进行专门的指导教学,对孩子们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家谱续修工作一直是联谊会的工作重点,今年专门设置了家谱续修办公室,启动了相关工作程序,并由孔裕良会长主抓,密切孔姓子弟的关系,加强沟通,增强凝聚力。10月10日联谊会召开了纪念孔子诞辰2570年暨学术讲座大会,来自温州、玉环、乐清、天台、宁海、临海、路桥、黄岩等地170余人参会。多家新闻媒体均有报道、转载,社会反响极佳。
婺州南孔研究会致力孔子家学和儒学文化的学习、研究、宣传。“婺州南宗孔氏家庙”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第三座孔氏家庙。现在榉溪村的孔氏后裔已发展到万余人,成为江南孔子后裔最集中的聚居地,其祭孔典礼代代相传,2011年婺州南宗祭孔典礼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月6日,磐安县文溪小学的200余名师生和家长代表参加了在孔氏家庙内举行的“入泮礼”仪式。“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这样传统的入学仪式在孩子们眼里显得很新奇,重现了古代学童入学前的传统礼仪,极具仪式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传统仪式的历史韵味,同时也受到了老师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
桐乡市吕留良研究会协助留良小学开发《乡贤吕留良》校本教材,兴建吕留良诗词长廊,竖立吕留良雕像,兴建“耦耕园”,让学生近距离直观地瞻仰先贤风采。会长吕燮强组织骨干创作《图说留良连环画》,带领会员参与中山公园吕园、吕留良故居、南阳讲习堂的布置和展陈,将晚村先生的精神力量化作实际的载体在崇福落地生根,为桐乡市人文名城建设作出了贡献。9月20-22日,合作承办了“江南儒学与明清思想转型”暨纪念吕留良诞辰390周年学术高峰论坛。相关专家学者及吕氏后裔共150多人参会,论坛分别围绕吕留良思想与交游、江南儒学、明清学术转型等核心议题展开。期间还组织开展了全国首届“吕留良诗词奖”评选和“吕留良与崇德人文”诗书画印特展,编辑出版纪念专辑等。推动了崇福吕留良文化的宣传与开发,进一步提升了桐乡名人文化在全国的知名度。
还有嵩溪学社全年组织国学讲座五场、举办书画创作交流活动四次、举办书画展览二次、春节时组织社员为村民写对联一天。通雅轩国学馆搭建国学古籍、线装古籍销售平台,对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推进全民阅读发挥了重要作用。黄绾纪念馆开展读经、讲座数场,受众千余人。在这里由于时间和篇幅的关系,恕不一一列举。
七、2020年工作思路和安排
1、紧扣学会宗旨,突出工作重点,加强与理事、会员之间的紧密联系,发挥团体力量,不断在学术研究、普及传播、对外交流、媒体平台建设等方面增强影响力,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促进学会发展;
2、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树立良好形象,认真执行本会《章程》及制订的各项规定与管理办法,接受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和检查;
3、2020年10月召开学会三届四次会员代表大会;
4、继续编辑出版学会专业季刊《儒学天地》;开展面向社会各个阶层的国学与文化公益性讲座、培训普及推广活动;
5、将由曹锦炎秘书长主持,成立编辑小组,精选《儒学天地》中的优秀论文,编辑出版《继往开来论儒学》第二辑;
6、2020年下半年在千岛湖举办以“朱子学与阳明学的互鉴互动”为主题的闽浙文化合作论坛,并编辑出版《区域文化研究—闽学与浙学》论文集,传承弘扬宋明理学的人文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今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会将继续加大对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播的力度,开展一些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活动,多做面向大众基层的普及教育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