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资料

李明友学术报告题纲

时间:2011-10-02 12:23:34  来源:  作者:

发扬儒学道德人文精神

加强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

(宣讲提纲之一)

 

儒家的德治思想与社会管理

                                                           李明友

                          2011年9月24日

近几年来,大家比较关注社会管理问题。据新华社报道,2011530,党中央开会研究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会议强调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緻的群众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由此,我想到借鉴儒家关于社会管理,即“德治”思想的问题。

儒家主张以伦理道德治国。不仅任何社会问题和伦理道德有关,而且任何社会问题的最终解决都有赖于人伦道德关系的协调。因此,只要理顺人伦道德关系,其他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甚至国家间的外交、军事关系等等社会关系似乎都可以自然和谐了。我们把儒家这种有关社会管理的主张称为“德治”思想。其实,儒家的德治思想在《大学》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并把人生修养依次推断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国、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属于个人的事,但又与治国或社会管理紧密相关。

儒家的德治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人为中心,以道德教化为导向,以正人正己为途径。

具体说来,“以人为中心”,说的是管理的载体问题。从管理者的角度看,儒家主张“择人”、“得人”、“使人”;从被管理者的角度看,儒家主张“爱人”、“教人”、“安人”。孔子答鲁哀公问政:“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这就明确把“人”作为管理的载体(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儒家那里,管理的本质是“治人”,管理的关键是“得人”,管理的方式是“人治”,管理的最终是“安人”。总之,一切都离不开“人”。

“道德教化”说的是管理的手段问题。儒家管理思想论及到多种管理手段:“使民以惠”说的是经济手段,“道之以政”说的是政治手段,“齐之以刑”说的是法律手段,“道之以德” 说的是道德手段,但儒家还是强调以道德手段为主,而以其他手段为辅。

    “正人正己”说的是管理的途径问题。管理者如何实现自己的领域,儒家认为主要依靠领导者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到家庭管理,再到国家管理、社会管理,层层推进,不可或缺,不能跳跃。只有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国家:“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为政以德”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信条。孔子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从星共之。”在他看来,管理者讲求道德,并以之作为自己的治国方针,就可以取得“无为而治”的效果,这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运转。儒家十分重视领导者的道德修养,指出只要“崇德”就能收到无为而治的管理效果。这也就是儒家反复论证的“修身治国”、“正己正人”的关系问题。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指出:“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荀子也指出:“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檠也,民者水也,檠圆而水圆。”在儒家看来,国家最高领导者是各级官员和广大百姓的表率。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具有示范的意义。最高领导者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就能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带动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这样,各级官员和广大老百姓也就能自觉地按照其道德标准去行动,处理好各自的事情,从而,最高领导者就不必绞尽脑汁地去考虑和处理国家管理的具体事务,更不必费尽心机地去指挥人们做这做那,而只要集中精力制定和带头实行道德模范,就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了。这就是道德导向的“无为而治”。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国家管理者要抓的只是道德规范这条治国的大纲,所要做的只是合理地使用人才,所要行的只是个人的修养,而并不是要去处理具体的行政事务。因此,在领导方式上讲,这也是“无为”。

儒家管理思想既承认“齐之以礼”,即以礼仪为规范的外在控制;更加强调“道之以德”,即以道德价值为导向的内在控制。“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就鲜明的说明了这一点。这句话的意思是指:用政法来诱导他们,用刑法来约束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会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当然,儒家也并不是主张完全可以不要刑法,不要政法,只不过把道德放在首位。俗话说,棍棒之下出不了孝子,邢戮之下出不了顺民。表面是“立竿见影”的法治,往往解决不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而只有“德治”才能取得积极、稳妥、迅速的控制效果。孔子的弟子有许多从政的事例来证实这一点,如:“善为吏者树德”、“恭以敬,可以摄勇”、“小民暗行,若由严刑在旁”等。用现代管理语言来说,儒家的“道之以德”就是强调道德价值观的精神指导作用。它要求管理者通过自身的模范行为,把一定的价值观念灌输到组织成员的头脑中去,使之化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要求管理者使用宽严并济、紧松结合的手段去进行管理。

儒家的外在控制手段“齐之以礼”,其实是“道之以德”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已。所谓“礼”,说到底,是一种道德性的规范,仁义忠信等道德原则是礼的本质,礼仪规范是礼的外表。没有道德,礼仪规范就无从树立;没有礼仪,道德原则也就无法推行。可见,“礼”和“德”互为表里,“齐之以礼”不过是“道之以德”的外在表现与形式。

“温故而知新”。今天我们在讨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时,如何学习与借鉴儒家德治思想,是值得探讨的课题。以上几点,是本人思考的粗浅意见,仅供诸位参考.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祖传孔子铜像简介
祖传孔子铜像简介
衢州孔庙向温岭孔氏赠送孔子铜像
衢州孔庙向温岭孔氏赠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