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看西方创世说:
用古希伯莱文撰述、公元前1世纪成书的《旧约全书》与用古希腊文撰述、公元1世纪成书的《新约全书》合在一处的《新旧约全书》,在翻译成汉语方块字时,被译作《圣经》。
《圣经•旧约•创世纪》第一章载:最初,耶和华神灵运行在水面上,看到一片混沌黑暗,于是第一日造了光,区分了白昼和暗夜。第二日造了空气,并称空气为天。第三日造了陆地和旱地上的青草、菜蔬、树木,并使天下的水都聚积一处成了海洋。第四日造了太阳、月亮两个大光和众多的星星。第五日造了飞在空中的雀鸟、海里的大鱼和水中各种各样的生物。第六日造了地上的牲畜、昆虫、野兽,并将青草赐给牠们作食物;神还按照自己的形象和样式造人,将菜蔬和树果赐给人作食物,还将大地、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都交给人管理。第七日,因为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神歇了他一切创造的工,就安息了。”因之第七日就被神称作“圣日”,即安息日。
《圣经》的创世说向人们传递了许多信息。最主要的是以下三条:1、地球及地上的一切都是耶和华神,即唯一的创世主创造出来的。2、耶和华神将他创造的地球及其上面的一切都交由与神订过誓约的人来管理。3、神的工作节律是工作六天然后在第七日休息。
《圣经》里的内容被基督教徒虔诚信奉与遵守,因此,基督教就成了严格意义上的一神教,圣父、圣母和圣灵是三位一体的。也因此,基督教徒常以“世间管理者”的优越感傲视世间的一切和非基督教徒,并将“一已个体”与神关联的内容深隐在自己的语言文字中。至于神的工作节律,则现在不止是基督教徒,而是几乎全世界的劳动者都在按照这个节律来工作和休息。
4世纪末,古罗马基督教理论家圣·奥古斯丁综合《圣经》创世说中的信息,提出“双城论”理论。即认为宇宙间一直存在着“耶和华神之城”和“世人之城”两座城池,而世人之城的一切活动皆受耶和华神之城主宰。17世纪末,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同样综合《圣经》创世说中的信息,提出“单子论”理论,认为人间世界是由理性单子、灵魂单子、低级单子等等诸多单子组成,因这些单子的活动都是耶和华神在创世时已经规定好了的,故而人世间才有了和谐与秩序。据此,今人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主任安乐哲便给我们勾勒出了西方文化“一多二元”的特质。“一多二元”中的“一”是唯一至高无尚的耶和华神,“多”指耶和华神创造出的、包括人类在内的世间万事万物,“二元”则表明耶和华神与他创造出的世间万事万物系非同在一个层面的对立关系,即“一”具超脱于“多”的神圣地位,天上的“一”统帅着地球上的“多”,以决定世间秩序。地上的“多”仅只服从天上“一”的指挥。而“多”,即包括人类在内的世间万事万物之间,是没有任何关联或联系的。
*
再来看我国的创世说:
民间广传着“三皇”创世说,但倒底是哪三位“皇”创立了世界?则众说纷耘。在最有代表性的七种说法里,大家最为认可的“三皇”却又都属于人文始祖。我们觉得,创世说的起源还应该追溯得更早。
在被三国时期(220年—280年)吴国人徐整记录在《三五历记》里的盘古开天创世故事这样说:
酣睡在一团混沌中的盘古醒来,随手抓过大斧一挥,周围轻而清的东西立刻上升为天,重而浊的东西便下降变作地。盘古怕它们相接合拢,便挺身站在天地之间将二者撑开。因站立过久,盘古累极倒地而亡,他呼出的最后一口气变成了风云,吐出的最后一声变为雷鸣;左眼变作太阳,右眼变作月亮,眼中泪水化为繁星,头颅与四肢化作五岳,肌肉变成田土,毛发变成草原和森林,牙齿和骨骼变作金属、玉石,筋脉变成道路,血液和汗水变作江河湖泊。他的双乳化为女娲,阳根化为伏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