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纪念孔子联谊会会刊
(第九期)
第九期 2011年12月26日
(总27期)
目 次
1、浙江省儒学学会批复
2、陈永昊讲话
3、江金永讲话
4、赵维新致欢迎词
5、孔祥林学术报告
6、李明友学术报告
7、记大会情况
8黄晓慧报道
9、平阳孔庙落成典礼贺信
10、2011度工作总结
浙江省儒学学会
浙儒会[2011]1号
关于联合举办纪念孔子诞辰暨学术讲座大会的
批复
温岭市纪念孔子联谊会:
“关于联合举办纪念孔子诞辰暨学术讲座大会的请示”悉。经请示浙江省儒学学会卢会长并经学会秘书处讨论决定,同意联合举办纪念孔子诞辰暨学术讲座大会。现将相关事宜批复如下:
一、会议内容。纪念孔子、学术讲座、座谈儒学知识的体会及其他相关内容。
二、会议时间。每年古历八月二十七日左右,具体时间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
三、会议地点。在孔子后裔聚居地温岭、玉环、天台、路桥、宁海、乐清等地轮流进行,视具体情况安排具体地点。
四、职责分工。由浙江省儒学学会主办,温岭市纪念孔子联谊会协办,当地孔子后裔和群众承办。省儒学学会负责学术讲座内容及相关的宣传总结工作,当地承办单位具体负责会务、落实经费用于会议及专家往返费用、讲课费等。
此复。
浙江省儒学学会
2011年6月20日
在温岭市东辉阁纪念孔子诞辰2562周年
暨学术讲座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9月24日
陈永昊
各位前辈,各位新老朋友,大家上午好:
我受大会活动的主办者邀请,代表省人大教科文委员会对这次活动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为什么这次有必要来一下,也代表我们委员会对这次活动表示祝贺呢?我至少强调两点:
第一,孔子确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最伟大的精神导师之一,他的学说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营养之一,对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衍成长,对我们历史现代以至将来的国家建设、民族提升、社会发展都起到非常重大的影响。这是值得祝贺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我们中央正在酝酿开全会,提出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我们省里也准备提出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 为什么一再强调文化建设的的同时还要把文化建设提高到更高的认识水平上和工作水平上?我想这正和我们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是紧密相联系的。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但是大家,包括我们在座的所有同志,心里最迫切希望的是什么呢?是希望我们民族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我们民族的精神进一步振奋,我们社会和谐的程度进一步提高。我们人心能够和这个时代同步而不是背向。那么这个时候文化建设特别显出它十分突出的作用。文化管什么?这是从上到下很多人所不清楚的,不十分清楚的,文化归根结底,千言万语,管的是一件事情,人心。文化可以管很多事情,但最根本的、最主要的是应该管人心。我们在人心,民族的精神、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素质、社会的道德、社会的和谐,这些人心的事情,我们管得还不够好。所以我们省已经两度从张德江书记到习近平书记都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要求,现在又要提文化强省,我们在想,文化大省和强省,大国和强国什么区别?大是强调数量,强是强调质量。我们文化的数量再增加,如果质量不行、人心不行、社会风气不行、民族凝聚力不行、社会和谐程度不行,难道能说是强吗?我想,基于这两个背景,我要来表示祝贺。为什么?孔子学说都是管人心的,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人心的建设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对现在和将来还会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我们发展文化事业不要光着眼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的,更重要的要着眼于人心的建设。就是大家现在热议的文化产业,很多领导,很多同志都盯住它的经济价值,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给我们带来多少GDP,能够给我们带来多少财政收入、税收,我们如果社会上的文化产品多了,产值高了,税收高了,但这些文化产品都起着涣散人心的作用、扭曲人心的作用,你说我们这样的文化产业算发展了还是算倒退了?所以想想纪念孔子的时候,弘扬儒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和今天的现实,今天的任务结合起来,联系起来,不光是翻历史陈账,更应该着眼于今天和未来。
第二个事情,简单说一下我个人的希望。希望纪念孔子和弘扬儒学、弘扬孔子学说我想有两件事情。第一个,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还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儒学当中的能够和今天的我们的文化建设 更有价值的内涵要深入挖掘。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人心建设服务。第二个,儒学如何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吸收年轻人进来一起来深入研究深入挖掘孔子及其学说, 为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人心建设服务。增加有生力量,那就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这些发言未必正确,请大家批评。谢谢大家。
时间:2011年9月24日,地点:市区东辉公园东辉阁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2周年暨学术交流大会上的讲话
江 金 永
尊敬的孔祥林院长、陈永昊主任、林华东主任,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今天,温岭市纪念孔子联谊会在这里隆重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62周年暨学术交流大会。应邀前来参加本次大会的有各级领导、会员代表,以及省内外研究儒学的知名人士,大家在这里将共同探讨孔子学说,交流研究成果,纪念孔子--这位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此,我谨代表温岭市人民政府向今天到会的会员代表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被我国汉朝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沿用来作为治国安邦的工具,使我们中华民族象巨人般地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不仅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世界,尤其对日本、朝鲜、韩国以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而且成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因此,孔子被国际社会誉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
为了更好地纪念孔子,弘扬儒学精华,为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我市的江湾孔子后裔代表发起,联合孔子后裔分居地的后裔以及有关社会各界人士,于1999年组建了温岭市纪念孔子联谊会。在此,我希望联谊会要以纪念孔子活动为契机,广交国内外及社会各界培养,为我市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同时,我们要采取历史的、科学的态度,用分析的眼光,领悟孔子留下来的那些超越时空而带普遍真理的至理名言,藉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最后,我衷心祝愿本次学术交流大会开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2周年庆典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9月24日
赵维新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今年是孔子诞辰2562周年,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聚会,缅怀纪念这位伟大人物,同时举行学术报告会。借此机会,我代表城南镇党委、政府向到会的嘉宾、会员代表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更被国际社会誉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历经两千五百多年,已经积淀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深深地融汇于全球华人的精神血脉中,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遗产。我们隆重纪念孔子诞辰2562周年,就是要从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中汲取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城南所属的江绾,既是浙江东南沿海一带孔子后裔的发源地,也是我们温岭籍孔子后裔的主要聚居地。在这里,孔子后裔们尊奉祖先学说,仁爱待人,遵纪守法,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建设,为广大村民树立了示范。特别是温岭市纪念孔子联谊会成立以后,城南的孔子后裔以此为平台,在当地群众中积极宣传儒家思想,传播儒家文化,在扫除愚昧、破除陋习、推进精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相信,在广大文化学者、专家和纪念孔子联谊会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儒家文化必将实现新的融合和创新。同时,我们也希望,大家不单要以节日的形式来缅怀与追思这位文化巨人,更要通过这种形式来唤醒和促进广大群众对中国文化的价值担当和身体力行,为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作出不懈努力。
最后,衷心祝愿这次学术报告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孔子的义与儒家的义利观
孔祥林
2011年9月24日
孔子义的意
義,《说文》解释说:“己之威义也,从我从羊”,它的本义是仪表的仪,后来被借用为合理,而仪表的仪就在左边加了个“亻”部。其理由,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北宫文子的话说:“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而谓之义”,并引董子的话说:“仁者,人也;义者,我也。谓仁必及人,义必由中断制也。从羊者,与善美同义”,仁一定涉及他人,而义由自己的内心来判断、决断。
义的意义是什么呢?孔子说:“义者,宜也”(《中庸》),义就是合理。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为比”(《论语·里仁》),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规定怎么做,也没有规定不怎么做,怎么合理就怎么做,一切事情以合理为最高原则。
在伦理学中,义由表示合理性,合理的事情,合理的行为,合理的状态,进一步引申为正确的道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道义。
义是孔子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论语》中共出现24次,涉及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各方面。
孔子非常推崇义,受孔子的影响,历来人们也非常推崇义,在儒家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五常(仁、义、礼、智、信)和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都有它的位置。
在修身方面,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因此主张“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君子义以为质”(《卫灵公》),作为理想人格的君子应该懂得义,应该以义为可贵,以义为原则,一切行动都要考虑是否合乎义,不能做有害于义的事情。
孔子主张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就要以忠信为中心,使自己的行为以义为转移。子张问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孔子回答说:“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颜渊》)。孔子自己也将闻义而徙作为自己品德修行的内容之一,“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品德不修养,学问不讲习,听到义不能迁而从之,不对的地方不能改正,这是孔子所忧虑的。
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很高,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见到好处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义,取得是否合理,这是君子的标准之一。
一个人即使达不到君子的标准,也要做一个成人,德行全面的人。子路问孔子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成人。孔子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一个成人,必须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像孟公绰那样清心寡欲,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加上礼乐文采,就可以成为成人了。孔子可能认为标准太高了,停了一会,他又说:“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现在的成人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呢?如果能够见利思义,遇到危险敢于牺牲自己的生命,长久处在穷困的生活之中能够不忘记自己的诺言,也可以说是成人了。一个德行全面的人必须做到见利思义,见到利益首先考虑是否符合义。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管理者要崇尚义。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管理者崇尚义人民就不敢不服从,崇尚礼人民就不敢不严肃认真地从事自己的工作,崇尚信人民就不敢不尽自己的本分。崇尚义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之一,人民自觉服从管理了,就会严肃认真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去尽自己的本分。管理者推行自己的主张要依义而行,“行义以达其道”(《季氏》)。管理者使用人民要符合义。孔子评价子产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子产日常行为端庄恭谨,服事国君严肃认真,教养人民多给恩惠,使用人民符合道义。
作为一个管理者要“质直而好义”。子张问孔子一个人怎样做才能称作达,孔子问达是什么意思,子张说“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在国家做官一定有名望,在大夫家做事要一定有名望。孔子说“是闻也,非达也”,这只能叫做闻,不能叫做达。“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颜渊》)。通达的管理者要正直好义,要善于分析他人的言语,观察他人的脸色,考虑事情时要对人谦让,这样在国家做官就一定能事事顺达,在大夫家做事也一定能事事通达。
义作为社会伦理也反映在君臣关系中。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子路掉了队,遇到荷蓧上人,就向他打听,“子见夫子乎?”丈人回答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放下手杖就去锄草。子路知道他是一位隐者,对其评价说:“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微子》)为国家服务是每个人的义务,自己追求洁身自好,而不去为国家服务就违背了义。为国家服务,这就是君臣大义。
孔子提倡将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准则。主张人们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然后取”,面对不合乎义的富贵要毫不动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人们要见义而为,“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子路问君子“君子尚勇乎?”孔子告诉他:“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义左右着勇敢的善恶。勇敢虽然是美德,但这种品德只有符合“义”的行为准则是才是善的,即使是君子,无义而勇,只会添乱,小人无义而勇那就更可怕了,就会成为强盗。
孔子提倡严守信用,但并不主张一味死守信用,不分青红皂白地去兑现自己的诺言。他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一定要言必信,行必果,那就是顽固不化的小人。孔子没有说明一定要言必信、行必果是顽固不化小人的原因,弟子有若的一句话可以作为孔子的补充,那就是“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学而》),对自己的诺言要进行具体分析,只有符合义的诺言才能去兑现,不分是非地去兑现自己的诺言是不可取的。
孔子及后儒的义利观
谈到义,就不能不谈一谈义和利的关系问题,因为孔子以后,义和利的关系成为后代思想家们关于道德行为和功利关系争辩的一个重要论题。
孔子推崇义,提倡义,但并不反对利。孔子承认,富贵是人的共同愿望,“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们就不要去享用。“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贫穷和下贱都是人人所厌恶的,如果不能用正当的方法去掉它们就不要去改变。富贵的获取,贫贱的抛弃,都必须合乎仁德。“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里仁》)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时一刻都不能抛弃仁德,在仓促匆忙的时候一定要与仁德同在,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要一定与仁德同在。
孔子并不讳言追求财富,他说“富而可求也,谁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如果富有是可以追求到的,就是当一个执鞭子的人我也可以干。古代执鞭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天子或者诸侯出入时在前面清路警戒的人,这种人在队伍的前面挥舞鞭子,鞭子的响声让路上的行人赶紧躲开;另一种就是市场的守门人,手执皮鞭来维持秩序。这两种人都不是高贵的人,但是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属于自食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没有什么不光彩的。当然这两种人是不会富有的,所以孔子说“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如果这样的工作不能富有,那我还是干我喜欢干的事情吧!
孔子不反对利,而是要求人们用义来控制利。他一再强调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受孔子的影响,他的弟子子张也主张“见得思义”,就是要求人们在利益面前首先要用义为标准来分析利,衡量利,考虑取利是否合乎义。当利合乎义的时候孔子就并不排斥利,“义然后取”,只要合乎义,利是应该要的。当义与利两者冲突时,孔子主张取义舍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认为,只有合乎义,贫贱之中仍然是有快乐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这就是贫而乐道。总的来看,孔子是主张以义来节制求利的欲望,孔子的义利观是正确的。
在义利观方面,孟子基本坚持了孔子的观点。万章问孟子说:有人说伊尹亲自切肉做菜,以便求助于商汤,有这么一回事吗?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伊尹在有莘之野种庄稼,以尧、舜之道为乐。“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如果不合义,不合道,纵使用天下的所用财富作为他的俸禄,他都不回头看一下;纵使有四千匹骏马拴在那里,他连看都不看一眼。“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如果不合乎义,不合乎道,他一点都不给予别人,一点也不取于人。(《孟子·万章上》)孟子所赞扬的伊尹与孔子主张的见利思义是一致的,与孔子所主张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相同的。
但孟子在见梁惠王时的谈论就有了重义忽利、忽视利的倾向。
梁惠王见到孟子就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对我的国家会很有利吧?孟子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如果大王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的封地,士子和老百姓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个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举国上下互相追逐私利国家就很危险了。孟子还举例子说: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死国君的一定是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死国君的一定是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有一千辆兵车,在一个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有一百辆兵车,他们的产业不能不说是很多了,但是,如果轻公义,重私利,大夫们不把国君的财富夺去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孟子接着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他的父母,也从来没有讲“义”的人怠慢他的国君的。所以大王只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这样说虽然是为了强调仁义的重要性,但也显示出孟子已经有了忽视利的倾向。
荀子主张用义战胜利。他说“义胜利者为治世,利胜义者为乱世”,将义战胜利和利战胜义作为治世和乱世的标准。荀子虽然推崇义,但他还允许利的存在,基本还是延续了孔子的观点。
汉代董仲舒比较左,他主张义不谋利。他说“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要追求义,不要去谋求利;要追求道,不要考虑功效。他的观点很像文化大革命中的政治挂帅,只考虑政治就行了,不要去考虑经济,不要去考虑生产。
宋代理学家邵雍主张尚义贬利,要崇尚义,推崇义,要贬抑利,压制利。他说“尚义必让,君子道长;尚利必争,小人道行”。人们崇尚义,社会就会礼让成风,君子之道就能得到推行,得到发展;人们崇尚利,社会就会你争我夺,小人之道就会风行于世。“尚利则乱,尚义则治”,崇尚利,社会就会大乱,成为乱世;崇尚义,社会才会安定,成为治世。邵雍的观点与荀子的观点比较接近,允许利存在,但不能崇尚利,他还没有完全违背孔子的观点。
宋代理学家程颢认为人不能没有利,没有利人就不能生存,因此他主张利不妨义,可以与义并存。“圣人于利,不能全不较论,但不至妨义耳。乃若惟利是辩,则忘义也,故罕言”,圣人对于利,不能一点也不考虑,只要利不妨害义就行了。如果惟利是辩,只追求利,那就容易忘掉义,所以孔子很少谈论利。程颢的观点最接近于孔子。
在义和礼的关系上,最左的是宋代的朱熹。朱熹不但极力推崇董仲舒的观点,而且将义和礼作为天理和人欲来看待。他说:“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义就是天理,利就是人欲,人的欲望。“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仁义是人所固有的品德,是天理之公,利生于人心,是人欲之私。虽然朱熹也主张要以义制利,也主张“正其义则利自在”,如果端正了义,利自然就存在,就有了,这很像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挂帅的理论,政治挂帅,生产就自然上去了。但是利被朱熹指责为人欲之私,而他是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利还能存在吗?
从上述分析看,孔子是重义轻利的,荀子、邵雍、程颢都基本坚持了孔子的观点;孟子已经有了重义忽利的苗头,董仲舒有所发展,到朱熹发展到极致。
明亡后,许多思想家在探讨明朝灭亡的原因时都将道学家鼓吹的重义忽利当作主要原因之一。文化大革命“斗私批修”就继承了朱熹极左的观点,要很斗私心一闪念,当然,对中国的经济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义和利的关系,那就是要重义,但不要忽视利,更不要片面追求利,重利轻义,见利忘义。
在当代社会中,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现象比较普遍,坑蒙拐骗,造假卖假,为了追求利益,甚至不顾他人的健康,在食品里面添加有害物质,假酒,假药,有毒奶粉,地沟油,有害食品层出不穷。要纠正当前社会中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弊端,有必要提倡孔子的“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然后取”,求利不要忘义。
发扬儒学道德人文精神
加强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
(宣讲提纲之一)
儒家的德治思想与社会管理
李明友
近几年来,大家比较关注社会管理问题。据新华社报道,2011年5月30日,党中央开会研究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会议强调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緻的群众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由此,我想到借鉴儒家关于社会管理,即“德治”思想的问题。
儒家主张以伦理道德治国。不仅任何社会问题和伦理道德有关,而且任何社会问题的最终解决都有赖于人伦道德关系的协调。因此,只要理顺人伦道德关系,其他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甚至国家间的外交、军事关系等等社会关系似乎都可以自然和谐了。我们把儒家这种有关社会管理的主张称为“德治”思想。其实,儒家的德治思想在《大学》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并把人生修养依次推断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国、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属于个人的事,但又与治国或社会管理紧密相关。
儒家的德治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人为中心,以道德教化为导向,以正人正己为途径。
具体说来,“以人为中心”,说的是管理的载体问题。从管理者的角度看,儒家主张“择人”、“得人”、“使人”;从被管理者的角度看,儒家主张“爱人”、“教人”、“安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