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会工作

2007年学会活动内容

时间:2011-05-06 21:15:22  来源:  作者:
3)儒学有很大包融性,善于融纳老学、佛学及诸子百家。因此为主干。

道学主干说。鲁迅说:“中国文化根底在道教。”(《鲁迅全集》第11353页),以这句为依托英国中国文明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中国之科学与文明》第二册、255页,台湾商务印务馆出版)。熊春锦《中华国学道德根》(2006年、中央编译出版社)一书中说: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全部蕴藏在博大精深的老子《德道经》五千文之中。在这基础上,才相继诞生出中华民族的儒学文化和释学文化。如果我们平心静气地、客观地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来论证这个根文化的起源,我相信这个结论是任何学者都无法否认的一个事实。从伏羲画卦为起始,到有文字史资料记载的最早人文学说“黄学”(黄帝),在“老学”(老子)出现以后,我们后代人才将它们合称为“黄老”之学。“黄老”之学就是中华文化最初的文化之根。此后,才相继产生了儒道孔孟之学和后来又引进融合了佛学,共同一起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三大支柱。谁将三大支柱给否定了,那么就不能配称为炎黄子孙。

儒、道、释三家主体说。有的学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由儒家、道家、释家三大支柱组成。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在《老子他说》(1996,复旦大学出版社,)一书(3页):“中国文化历史,在秦汉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笼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了唐、宋以后,换了一家,成为儒、释、道三家,这三家又笼罩着中国文化思想,一直到中华民国立国初期。……对这三家,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儒道为主体、多元结构说。《导论》(51页):我认为:中国文化是儒道互补型的,儒家和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更具体更清楚地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为主体的多元结构。中国文化的构成,除了儒家与道家这个主体而外,还有法家、墨家、阴阳五行家、名家等等。《汉书·艺文志》所谓:“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都是指中国文化的多元结构。赵吉惠认为:从儒家为主干说,这个观点过分估计了儒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忽视了和低估了道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应有地位和所起的重要作用。“三家论”,他说:表面看来这是有理,深入分析,都难以成立。我认为谈中国文化的主体结构,首先应该承认两个前提:其一,它应该是贯穿中国文化始终的;其二,它应该是本土文化。佛教文化是西汉时期由印度传入的外来文化,魏晋以后才在社会生活中发生影响,所以不符合前面提到的两个前提条件。

二、中国传统文化冲突、融合和演变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诸侯。各种社会势力都在寻求自己的需要思想理论为争地夺权服务。秦始皇用法家思想统一了六国,并用法家思想制定了政策稳定自己的中央集权制,在文化思想领域宣扬法家学说,发动了“焚书坑儒”,打击儒学,从而激起了秦汉时期第一次思想文化冲突。西汉王朝建国之初,利用“黄老之学”压抑儒学、法学,恢复了生产,稳定了社会,经历了第二次思想文化冲突。西汉中期社会经济、政治得到了发展,社会开始调整机制,欲图向外扩展。武帝转变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掀起了第三次思想文化冲突。这次文化冲突的结果,儒学成了“经学”,取得了统治地位。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祖传孔子铜像简介
祖传孔子铜像简介
衢州孔庙向温岭孔氏赠送孔子铜像
衢州孔庙向温岭孔氏赠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