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宋明理学批判佛家的“空”,道家的“无”的时候,逐步发展了传统儒学的重在“务实”,坚持“经世致用”的学风。一部分理学家强调“经学”即实学。
实学时期。明清儒学在揭露与批评宋明理学的凌空蹈虚,空谈心性之学中逐渐形成实学思潮。实学提倡“实用”“实干”的学风。坚持经世致用传统。在这一历史时期造就出一大批具有实学思想的哲学家、政治家、历史学家,把中国实学思想推向历史发展的盛期,使传统儒学表现出新的生命力。著名的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戴震、王夫之、唐甄、章学诚等。
明清实学是继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晋唐佛学、宋明理学之后又一次重要的学术高潮。(《中国儒学》卷四、31页)实学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审视和反省,在审视和反省中,完成了历史的批判和历史的总结。为迎接西方文化的到来,为近接和适应中西文化的新冲突,为中华文化向近代转型,做了一定历史准备。(《导论》11章296页)
现代新儒学。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曾经有三个时期的儒学被称为“新儒学”。 先秦儒学发展到汉代,融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创建了经学化的儒学,被称为“汉代新儒学”。汉唐儒学发展到宋明时期融合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创建了宋明理学,被称为“宋明新儒学”。宋明理学发展到清代末已经走向解体,特别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不断涌进,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使传统儒学的存在产生了危机,儒学在社会上的主宰地位摇摇欲坠,随着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也废除了儒学在社会上的合法统治地位,不再尊孔读经。在这种文化背景下20世纪20至30年的一批有民族忧患意识知识分子,从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以西方现代哲学方法论解释和重建儒家精神,建立了第三个“新儒学”理论形态——“现代新儒学”。“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时期。20至40年代是产生与形成时期,以梁漱溟、熊十力、张君励、冯友兰、贺麟为主要代表人物。50至60年代为发展与传播时期,以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方东美、钱穆等为主要代表。70年代至90年代,为现代新儒家进行反省和总结时期,以杜维明、刘述光、余英时、蔡仁厚为主要代表人物。现代新儒家,他们认为只有儒学才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儒学是天道的体现,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只有儒学才能实现中国的民主政治和现代化。这种文化思潮在海内外还有一定的势力和影响,但是它的总体思想倾向比较狭隘,且与未来的人类文化“多元并茂”的走向不相协调。所以它可能随着20世纪的结束,将逐渐成为历史。(《导论》十二章,313页-321页)
中华和谐文化。改革开放以来这二十年来中国社会出现了多次社会思潮:第一个时期从1978年至1983年,刚提出改革开放,起步那些年,主要是“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及文化”的思潮,总结与反省“文化大革命”的思潮。第二个时期从1983年进入全面改革开放到1989年,随着大规模地引进西方科学与文化,中西文化的新冲突不断展开。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思潮、“全面西化”思潮、“伤痕”思潮、“寻根”思潮等。这些思潮泛起到
23/31 首页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