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会工作

2008祭孔内容及其它内容

时间:2011-05-06 21:24:08  来源:  作者:

 

二、儒学的根本精神与基本特性

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儒学的根本精神是什么?它有哪些特性?对这个问题,学界历来有不同的认识。

被称为“现代新儒家第一代代表人物”的梁漱溟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写作出版的《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列举了中国文化的十四个特征,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历久不变底社会,停滞不进底文化”、“家族制度根深蒂固”、“道德气氛特重”(见该书《绪论》),并认为这个社会是“伦理本位底社会”、“以道德代宗教”(见该书第五、六章)。梁氏的这些观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相当流行,并且被当时某些理论家用作否定传统、批判儒学的思想武器,从而提出中国传统社会的“超稳定结构”论,并把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精神概括为“伦理本位主义的价值体系”。

另一方面,梁漱溟又用了很多笔墨来描述蕴育于中国文化的 “伟大的理性力量”,认为这种伟大理性力量就是“认识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儒家精神,是儒家的“理性至上主义”(见梁书第七章)。这一观点又被后起的新儒家加以发挥,而将儒学精神概括为“中华人文精神”(君毅语)。

我是反对将儒学的根本精神概括为“伦理本位主义”的。在我看来,伦理与道德尽管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在中国哲学中却是意义不同的两个概念[2]。伦理讲的是外在的人际关系秩序,道德是一种内在于人的心理自觉。如三纲五伦是伦理,仁、义、忠、信、孝、悌,温、良、恭、俭、让等等是道德。儒家固然讲伦理纲常,但最重视的还是修身成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道德人格的完善,而且儒家的伦理纲常(礼)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相应变化的,而儒家的根本道德(仁)虽然不断充实其内涵,其基本精神却是具有永恒性与普世性的。概而言之,儒学的根本精神就是道德人文主义精神。儒学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是有道德的,人生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就体现在对理想道德境界与完善人格的不懈追求之中,所以儒学所追求的,首先在于确立道德的主导作用。但儒学的道德理想并不是脱离社会实践的道德空想,而是对人的价值的根本性肯定,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的思想艺术。儒学的道德人文主义,与西方以人权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是根本不同的。

显然,如果将儒学的根本精神定位在“伦理本位主义”,就可能误导人们只重视外在的伦理秩序和人际关系,而忽略儒学的根本价值所在。而如果将儒学定位为“道德人文主义”,就必然引导人们去发掘儒学的内在价值,指导人们树立道德理想、完善道德人格、关怀人生意义、追求人生幸福,从而有助于建立一个多元和谐的文明社会。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祖传孔子铜像简介
祖传孔子铜像简介
衢州孔庙向温岭孔氏赠送孔子铜像
衢州孔庙向温岭孔氏赠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