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具有五大特性:一是特重道德理性的道德主体性。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道德的确立取决于内在的心理自觉,而文化自觉的本质即在于道德自觉。儒家始终是将道德自觉放在根本的位置上。二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性,即人文关怀。儒家与宗教都有终极关怀,所不同的是,宗教的终极关怀是人死后能否进入天国的外在超越,而儒家的终极关怀是人生道德价值的实现,是君子人格的完成,是死后人文精神的代代相传。所以儒家始终是以人为中心而非以上帝或神、佛为中心展开论述的。国家以民为本,社会以人为本,坚持民本、人本的逻辑归宿,必然是对人民民主权利的肯定与实践。这种“以人为本,以德为体”的道德人文精神,无可置疑地包含着从传统民本走向现代民主的人文基因。三是强调“多元和谐”的整体性思维。儒家的和谐观具有三个层次,即:“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整体和谐、“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群体和谐与“正心诚意,修身为本”的个体身心和谐。这种多元和谐观对于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人际关系的和气合作、个人身心的安身立命是十分有益的。四是强调经世致用的实用性。儒家的经典《论语》讲“修己安人”、《大学》讲“格致诚正、修齐治平”,都是要求将个人道德修养落实到安定民生、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实践中,而不是空谈道德。儒家历来有“太上立徳,其次立功立言,死而不朽”的“三不朽”之说,南宋浙学形成了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学派,就充分体现了儒学的实用性。五是重视开放创新、兼容多元的兼容性。儒家历来重视开放日新精神,《周易·大畜·彖》曰“日新其德”,《大学》则引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调的是不断求新的精神。求新必然是对他者的开放学习,开放学习的前提是对客观世界多元化存在的承认与接纳,所以孔子要求君子要有“和而不同”的胸怀。可以说,中华文化的开放日新精神在本质上乃是一种追求“多元和谐”的发展观与世界观。
二、重塑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一道八德”论
所谓“核心理念”,就是最根本的价值观念。在这个核心理念带动和影响下形成的根本性价值体系即核心价值观。有人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文化最核心的理念,我以为不然。在我看来,“爱国主义”是指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在中华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属于诸德之一,但并非最核心的理念。例如《论语》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注者谓:“其典籍辞义谓之文,孝悌恭睦谓之行,为人臣则忠,与朋友交则信。此四者教之所先也。故文以发其䝉,行以积其徳,忠以立其节,信以全其终也。”《论语》又曰:“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注者曰:“言为政之道,居之于身,无得懈倦;行之于民,必以忠信也。”可见“忠”是一种政治节操,是儒家提倡的常用大德之一,但不属于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