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一生,由于未把握住老子的社会发展学说,因而“去乎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他在鲁、齐、宋、卫、陈、蔡这六国的游说,想寻找他治国抱负的寄托人、欣赏者,但历尽了艰难也难以遂其心愿,难以实现他的这个心志,虽然他的学说符合道德,却没有真正认识离道失德这样一个社会状态。所以对他的这个志愿,按照老子《德道经》的社会发展学说进行分析,那就是说他的志向志愿有点脱离了实际。孔子的这一经历,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老子社会发展学说的正确性。孔子的理想既未能被当时所接受,在他死后,他的理想也没有被他的弟子们所能实现。但是,后来的帝王们却又开始重视孔夫子,把他尊称为“圣人”。(《中华国学道德根》38、39、44页)
孔子师从老子,是老子道德学思想入世的忠实执行者。他的思想全面贯彻、执行着老子的道德学思想,“去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根据这个理论框架基础,就构成了低于老子哲学思想的第二个台阶。这第二台阶,实际上就进入了大地、进入了民族文化的大地之中。(《中华国学道德根》169页)
四、老子的学说
老子《德道经》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宝典,她包罗了宇宙的万有;老子《德道经》是用“慧智性”的文言文所撰写,所以要想真正地迅速、全面解读她颇为不易;老子《德道经》的哲学灵魂,用两个字就可以高度地加以概括,这就是“德”和“道”。按德心田《编后记》一文概括归纳为五要点:一、老子道德哲学是涵盖一切哲学的大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统归于道与德的物质性上,道与德生成宇宙和万物,包括有相物质(现代唯物论哲学定义的物质)和无相物质(现代唯物论哲学定义的精神)两大部分。基于老子的这个“有和无”的基本原理,现代哲学物质第一性原理应扩大到太极“黑境”的世界中去。二、老子唯德辨证法。无相物质的精神世界,统一在广大的隐态“德一”物质之中。西方哲学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二元论没有明澈反映出大自然与社会内在演化的基本原理,与老子“一生二”的哲学理论存在着深刻的差别。然而老子的“三生万物、中 为和”的唯德辨证法三元论的哲学理论,彻底揭示了宇宙万物万事演化运作的辨证机理才是全面反映宇宙世界的哲学理论。哲学中的“唯物”和“唯心”、物质与精神呈现“异相互动双曲线”状态,都围绕着由眼看不见的德物质在运动。三、在自然界和社会中一切事物的运动演化发展中。阴阳和谐原理起主导作用,而阴阳原理居第二位。所以老子“阴阳和谐论”反映了宇宙万物万事内在阴阳运动的普遍规律,把古今世间的一切辨证法哲学原理完全囊括在其中。“矛盾斗争论”仅是“阴阳和谐论”中的一个局部内容。“德一”则是贯穿一切事物的总线。故遵从“德一”的规律,是学习和实践“阴阳和谐论”、复兴道德、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四、西方哲学中“辨证法”这一名词和原理源于中国道德学文化,唯物论和唯心论哲学的分水岭是菜布尼兹认识论中的一念误判。科学与宗教是道德哲学引领下两个阴阳分支,两者具有辨证关系。五、要想学习和深入研究老子道德哲学,必须以“修身明德”作为基础,古代中国就是这样实践的,而且很成功。然而西方哲学恰恰缺少“修身明德”这一哲学基础,所以就产生了上帝创造世界论,从而形成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长期纷争。(《中华国学道德根》86、228、229页)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