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治世之道,不离道德
道德就是国魂,是民族立国之本,国魂后面所含的就是国家道德教育(国教)。
近几百年来,自明朝国家教育的“罢黜百家,独尊理学,兴书废经,倡行八股”形成以后,尤其在外族或者外来的思想入主中原的历史阶段中,中国的道德国魂就逐步丢失。这个丢失可以说是三大块的惨重丢失,一个是外蒙古金国的入侵,主理中原,发生的国魂的丢失,全民尊道贵德的人文文化社会,退缩至观庙之内离尘而存在着,失去了唐宋时代的道德精神进入百姓家的局面。再一个就是清朝,满人入关以后,使中华加重了道德国魂的丢失。但是,如果详细分析一下,这些都没有现代丢失得严重,我国近几十年疏忽了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文化这个根,唯以“有之以为利”的“利”字,制定民族教育方略,忘记了“无之以为用”,使整个社会精神领域出现了极不乐观的现象……,
老祖宗曾教诉世人和子孙:“不信自然无以明”。这个自“燃”(注:然的本义即燃),就是要教化每个人,用道德将人心点燃,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周围。不做到这一点,每个人的前途就没有光明可言,民族就没有光明可寄,社会就无光明可谈。通过教育而教化民众用道德自燃人心,将私欲人心转化成奉献,这是治心的处方,才是根治一切病根的仙方良药,且万古千秋疗效不变。加强法制的这一观念虽然必需,但心治的是根本,刑治只能是辅助治心的工具,主次要分明。我国历史上,以秦朝为典范,刑治严峻的朝代不可谓不多,但是一旦离开“心治”者,则无一例外地很快地崩溃,史实无情,大道的规律无移,本末例置有害无益。民族要尽快地在目前这个“人治”的状态中转向为以“德治”的主导以刑治为辅助的状态,才能进入治世的良性循环之中,(《中华国学道德根》1—2页)。
老子的“大唯物主义”思想和“唯德辨证主义”学说,滋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之久。他的学说,就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他的思想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近百年以来,虽然老子的道德学说在世界上自然地广为传播,被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视为瑰宝,进行学习和研究,并且冠以崇高的荣誉。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在诞生老子学说的国土之上,他的学说所滋养繁衍的后代子孙、社会群体之中,他的学说却默默无闻,只能在民间悄然默运,养育着民间的贤达之士修之于身,而通真达贤成真。在那狂热的、压倒一切的崇拜西方学说思想的氛围之中,他的学说虽然没有被掀起大规模的批判,但是各种偏执的愚蠢的歪解和胡批,以及由于个人政治目的歧解、臆断、妄评,却一直不绝于市。民族的瑰宝,传统文化皇冠上的这一颗明珠,几乎被窒息在自己的国土上,道德的灵根几乎被刨断而扫地出门,这就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惨痛,也是这个愚智时代的悲哀!(《中华国学道德根》73页)
六、掌握老子哲学思想的四把钥匙
我们要想正确地掌握和解析老子“大唯物主义”思想和“唯德辨证唯物主义”学说,首先就必须遵循黄老学说本身的特点,其基础就是要使解析者本身具有“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实践。要将这个思识的调动和启用,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个实践过程,就是解析老子《德道经》的厚土,这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也就难以真正地学习和掌握老子“大唯物主义”思想和“唯德主义”哲学精神。有了这个基础,还并不能全面解析老子,还要掌握四把开启老子《德道经》哲学宝库的钥匙,有了四把钥匙,才能真正地进入其中。
四把钥匙,就是运用“象、数、理、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