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会工作

2007年学会活动内容

时间:2011-05-06 21:15:22  来源:  作者:

古代道家的后起之秀——秦汉之际黄老道家的“和谐”观,较之老庄更加积极有为。黄老道家一方面继承老学“阴阳和而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例如黄老学著作《鹖冠子·环流》篇说:“阴、阳不同气,然其为和同也。”阴气与阳气的性质不同,但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只有二气相“和”,才能产生万物。这是对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思想的继承和阐发;另一方面他们并非一味地“纯任自然”、“惟不争”,而是主张待时而动、应时而作。如马王堆《黄老帛书》认为“作争者凶,不争亦毋以成功”,所以主张“静作得时”(《十六经·姓争》)、要求人们做到“应动静之化,顺四时之度”(《经法·论》)《淮南子·主术训》主张“进退有时,动静循理”、“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应时修备,富国利民”。这种“待时而动、应时而作”的动静观,为道家的“自然无为” 理论添加了“积极有为”的因素,而其理想社会也是和谐社会,如同《黄老帛书·经法·六分》所说是“万民和辑而乐为其主上用,地广人众民强,天下无敌”的太平世界。

佛教在本质上是一种陶冶心性、倡导平等和谐的和平主义宗教,尤其是中国化的佛教,更是吸收了儒家仁爱和谐与道家自然和谐的思想资源,形成了一套既治心又救世的和平和谐理论。

在传统佛教的规仪中有所谓“六和敬”,即教徒生活的六大准则,其内容为: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这个“六和敬”,既可以视为教内保持和谐境界的清规戒律,也可以视为佛教徒处世接物的人生态度,而其核心的价值观念是“和”。无独有偶,2006年年4月,在南天佛国普陀山举行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发表了言简意赅的《普陀山宣言》,宣言提出了当代佛教界的“新六和”理念,即“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谐、世界和平”。这个“新六和”理念,正是当代佛教价值观的生动表述,其核心的价值观念同样是“和”。该论坛组织者和参与者所一再重申和坚持的思想主旨是:“世界和谐,人人有责;和谐世界,从心开始[vi]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祖传孔子铜像简介
祖传孔子铜像简介
衢州孔庙向温岭孔氏赠送孔子铜像
衢州孔庙向温岭孔氏赠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