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会刊物

温岭市纪念孔子联谊会会刊---第三期(总21期)

时间:2011-05-25 14:54:08  来源:  作者:

  在孔子“仁学”中,“仁”与“礼”并非同等重要,而是本末、体用关系。孔子虽然重视 “礼”的作用,但他从当时 “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政治现实中,深切感受到维系道德仁心的重要,认识到“礼之本在仁”的道理,所以,他发出了“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的感叹。他在回答鲁哀公问政时,清楚地阐明了仁、义、
  礼的本末关系,指出:“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极),尊贤之等,礼所生也。”(《礼记·中庸》)可见,在孔子思想逻辑中,政治的中心在人,治道的根本在树立道德之仁,仁道源于亲情,而以尊贤为宜,而礼制的规范则以道德之仁为依据。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时又指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复礼”以克己自修为前提,“克己”则以符合礼义为归宿,内修自省与外在规范的统一便是仁,而仁的确立则取决于人自身的道德自觉。这些重要思想,奠定了古典儒学的基本思想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仁”是源于人情而又经过后天修养体悟的道德自觉,并且是主导建立人伦秩序──礼义的内在根据,“礼”是成全内在道德情感的外在性的伦理规范和制度。换言之,仁是本,是体;礼是末,是用。所以,我们把孔子儒学概括为“仁本礼用”之学。
  继孔子而起的孟子,沿着孔子“仁本礼用”的思路,进一步提出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仁义礼智根于心”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无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伦理学命题,进而提出了“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即以仁心行仁政)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民本主义的政治学命题,建立了他的“性善”论和“仁政”说。从基本思想模式而言,孟学与孔学都是“仁本礼用”之学。略有不同的是,孔子是以“仁”为最高道德范畴,而以“礼”为外在的伦理规范,以“智”为辅助成仁的能力,而孟子却将仁、义、礼、智都作为内在于心的道德情感,并赋与“善”的道德价值判断,而不把“礼”当作纯粹外在的规范。这表现出孟学具有将孔子仁学进一步导向确立内在道德主体的方向。
  继之而起的荀子,批判性地总结了先秦诸子学说的优劣短长3,而从与孟子不同的理论角度丰富发展了先秦儒学。他一方面继承了孔孟仁学的基本精神,以“仁者爱人”、“仁者必敬人”(《荀子·臣道》)为王道之本,主张“王者先仁而后礼”(《大略》),强调了道德之“仁”对于修身立命、治国理民的重要。另一方面,他比孔孟更强调礼义、法度对于“正身”、“正国”即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作用,把“隆礼重法”看作王道的首要任务。在荀子看来,礼义、法度是统治者为了节制人的欲望、抑制因人欲泛滥导致暴乱以及为了改造人性而制定的十分必要的制度性规范 。这同孔子的“为仁由己”和孟子的“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的思 路是不同的,其思考的重点不在内在道德仁性的培养而在外在伦理制度的完善,从而在儒学史上开辟了一条崇尚礼法的思路,因而可称之为先秦儒学中的“礼学”。但这个“礼学”,在本质上仍然是“仁本礼用”之学。二、经学、理学与实学──古典儒学的三次转型。
  自孔孟荀之后,传统型的古典儒学经历了三次转型。

  第一次是在汉唐时期,先秦子学转型为汉唐经学。秦汉之际,“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法家思想和主张“无为而治,待时而动”的道家黄老之学先后占据了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儒学一度衰落。但汉武帝即位后,采纳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制政策,并将尊儒政策落实到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上,从而使儒学得以复兴,并形成了根据儒家经典阐释圣人“微言大义”的“注经”风气,于是儒学转型为经学。经学时期大体始于西汉而止于唐代,故称汉唐经学。汉唐经学的特点,一是儒学政治化、制度化,儒家的道德、伦理、政治理想部分地转化为现实的统治制度(从纲常名教到礼仪制度);二是推崇孔子,以经为法。由于董仲舒等儒家大师的提倡和尊崇,孔子开始被神化,《诗》、《书》、《易》、《礼》、《春秋》)等先秦古籍也被经典化、教条化,特别是《春秋》,被奉为改革制度、治理国家、断案决狱、移风易俗的大经大法。故在当时,孔子有“素王”之称,《春秋》有“为汉立法”之说;三是儒学的思想内容表现出“驳杂不纯,无所不包”的特点,它不仅继承了孔孟荀之学,而且吸收、揉合了先秦“阴阳五行”之学和道家、法家的主张而组合为非常庞杂的经学体系,甚至泛滥为任意胡诌的“谶纬学”而导致经学的没落。这一时期的儒家人物,属于今文经学派的有董仲舒、刘向、何休,属于古文经学派的有刘歆、扬雄、王充,属于兼融今古文的综学派经学家有郑玄、王肃、王通等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是董仲舒。董仲舒的经学思想,脱胎于孔子的“仁本礼用”思想模式,而又杂糅了阴阳家的“阳尊阴卑”说、五行家的“相生相克”说、以及黄老道家的“刑德相养”说,从而建构为以“天人感应”为思维逻辑、以“三纲五常”、“任德不任刑”为主要内容的德治主义,在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德本刑用”的思想模式,这正是汉唐经学家共通的思想模式。
  第二次转型为宋、元、明时期,汉唐经学转型为宋明理学。魏晋以降,经学渐衰而佛教勃兴,形成了对传统儒学的严重挑战。于是,隋儒王通提出了“三教可一”说4,唐儒韩愈首倡“道统”说,李翱又创“复性”说,力图应付挑战,重振儒学,从而成为开宋明理学之先河的儒学家。
  宋明理学肇始于唐,终结于清初,历经千年,构成了古代儒学发展的黄金时代。从其理论发展轨迹看,可以说是由韩愈、李翱发其端,周敦颐、张载奠其基,程颢、程颐成其说,朱熹、陆九渊分其流,王阳明开其新,刘蕺山殿其后的新儒学。
  宋明理学内分许多派别,其中最主要的是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性理学派”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理学派”。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将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与“天命”、“天道”、“太极”等范畴合并为一个本体性质的“理”(或“天理),又在“分理气为二”的观念指导下提出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从而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在孟子心性之学的基础上,建立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然而,尽管理学与心学千差万别,但其基本思想模式却是相同的。即他们的本体性范畴实质上都是“道德之仁”,他们的基本思想模式都是以修身成已为本,以治国平天下为用,走的是“内圣外王”之路,实际上是孔孟“仁本礼用”思想模式在宋明时期的翻版。
  但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都有其理论的缺陷。最大的问题是,它那个涵括一切的“天理”(或性或心或良知)实质上是一个超验的、绝对化的道德本体,在理论上混淆了主体与客体、自然与人文、真与善、知识与价值的界限,而其“修已治人”、“内圣外王”的思想模式,过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而忽略社会的实践和人类的需要。这种以“超凡入圣”为最高目标的道德形上学,其境界虽高,但充其量只能成为极少数“道德高明之士”的精神境界,而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是缺乏号召力的。因此,当社会矛盾激化、出现“天崩地解”式的社会大变革局面时,那种不切实用的道德心性之学便走向衰落。于是,古典儒学发生第三次转型,即从宋明理学向清代实学的转型。它起于明末,止于清末,约经二百六十余年。
清代实学既是在反省宋明礼学的弊端以及整个封建专制制度弊端的进程中,又是在回应“西学东渐”的新形势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特征是:反省批判宋明理学以改革儒学,消化吸收西方新学以补充传统儒学,强调经世致用以挽救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
  明清之际,一批富有历史使命感又富批判精神的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唐甄等人,深刻总结了历代治乱兴亡的经验教训,把理论批判的矛头直指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如黄宗羲提出了“君为天下之大害”论,唐甄提出了“帝王皆贼”论),并提出了具有民主启蒙意识的王道政治理想,从而形成了一股强调从“外王事功”层面落实儒家政治理想的人文主义思潮。他们还严厉批评了宋明儒家心性之学的虚浮学风,而提倡“通经致用”、“经世应务”的务实学风,从而把儒学从“高谈性命”的道德形上学桎梏中解放出来,变成明体适用、讲究世务的实学。再者,自明代万历 七年(1579)以后,随着许多西方传教士的商人陆续来中国传教经商,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趋势,给予传统儒家的知识分子和官僚士大夫以很大影响,也大大助长了实学学风。
  至乾嘉时期,属于浙东经史学派的全祖望、章学诚以及乾嘉考据学的皖派首领戴震等人,继承了清初实学“经世致用”的儒家人文主义精神。特别是戴震针对宋明儒“存理灭欲”论而提出“理存乎欲”的命题,揭露统治者利用理学扼杀人性、“以理杀人”的本质,从而明白表露了实学家对人生权利的肯定和承认,这在儒学史上是很重要的理论进步。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大门,大清帝国日益衰落、濒临崩溃。在内忧外患交替、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冲击下,深具忧患意识的儒家知识分子掀起了检讨社会弊病、呼吁社会改革的实学新潮。其时,龚自珍大声疾呼“更法”、“变古”,提出了改革“一祖之法”的要求;魏源则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继之而起的是同治、光绪时代的“洋务派儒家”,明确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思想主张。其所谓“中学”或“旧学”,主要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即“伦常名教”、“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之类,其所谓“西学”或“新学”,是指西方科技、政制、历史,即“西政、西艺、西史”之类。他们认为,“中学”是“治身心”的“内学”,西学是“应世事”的“外学”,应当内外兼用以匡救时弊5。


 


论民主仁学

  洋务派儒家提出“中体西用”口号,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儒学在西学强烈冲击下企图通过吸收西方新知新学以弥补传统理论之缺陷,进而挽救社会危机的主观努力。这标志着历经两千多年的儒学,开始尝试突破旧学的思想模式而寻找改革开新之路。但他们所谓的“西学”,其实还不是真正的西方之“学”而主要是西洋之“技”,他们在基本思想模式上仍然没有跳出传统儒学的藩篱,因此也就没有实现从古典儒学向现代儒学的根本转型。然而,这一口号的提出及以后一百多年的“中西体用”之争,对于人们探索儒学转型乃至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却是发人深思的。 三、从维新仁学到现代新儒学──儒学的改良与开新。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祖传孔子铜像简介
祖传孔子铜像简介
衢州孔庙向温岭孔氏赠送孔子铜像
衢州孔庙向温岭孔氏赠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