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关系中,随着夫妇而来的,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概括而言就是“父子”关系。孔子把“父子”双方相互的义务规定为“父慈而子孝”。然而,孔子又看到,在现实社会中,父母对子女一般都能尽到“慈”的责任,而子女对父母则比较难于尽到“孝”的义务。孔子针对这种偏向,所以平时谈“孝”的言论就比较多。再则,孔子对年轻的学生设教,自然应多谈孝道。孔子还认为:“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可见后世那种宣扬绝对服从父命的说法,与孔子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父子关系,其实只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中一种纵向的典型的特殊关系。与之相类似的,还有祖孙关系、叔侄关系、姑侄关系、舅甥关系等等,都可依据父子关系而由近及远依次类推。
在家庭关系中,随着父子而来的,就是兄弟之间的血缘关系。“兄弟”禀同气而生,故其间的关系主要是以互相团结友爱为原则。不过兄弟是有长幼之分的,所以兄对弟应该友爱,弟对兄应该恭敬,即所谓“兄爱,弟敬”(《左传·隐公三年》)。弟恭敬兄的道德,孔子称之为“悌”。“孝”和“悌”都是通向“仁”的起点,所以说“孝悌为仁之本”。
兄弟关系,乃是家族中一种以血缘为纽带的横向的典型的特殊关系。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姐妹关系、姐弟关系、兄妹关系,以及堂兄弟、表姐妹等等关系,皆可由近而远类推。最后超出家族范围,乃至“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在古代的统治阶级内部,还存在着政治上的上下级之间的特殊关系。这种特殊关系的典型性,突出表现在“君臣”关系上。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后来孟子还把君臣之间的关系描述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孟子还认为贵戚之卿应该“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异姓之卿则应该“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2/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